乳腺癌高发是当今的趋势,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病灶局限,免疫系统完整的阶段。当患者以肿块就诊并诊断为乳腺癌时,多数已有血行转移,已非早期。因此,在目前还不能从病因预防的情况下,加强早诊意识,充分考虑易感因素,重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策略,将是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发展方向。
乳腺癌与其他癌瘤一样,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病灶局限,免疫系统完整的阶段。但乳腺癌的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在尚未形成团块或极其微小时,临床不易被察觉,而当病人发现肿块到医院就诊时,可能已有远处转移或以微转移灶形式潜藏于身体内,导致最终治疗的失败。因此,在目前还不能从病因预防乳腺癌的情况下,加强早诊意识,重视乳腺原位癌和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实施规范的综合治疗措施,是减少致残因素,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
1 、乳腺原发癌的早期诊断 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与癌症分期相关。资料显示Ⅰ期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9%和83.7%;II期分别为78.0%和65.8%;III期分别为53.5%和43.0%,而乳腺癌转移患者(IV期)5年生存率(23%)低于III期乳腺癌患者(79%)和I-II乳腺癌患者(97%),由此表明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
早期乳腺癌(earlybreast cancer,EBC)现代概念是病灶处于组织学或临床期的早期阶段。癌变局限于乳腺,无远处或区域淋巴结转移;且经局部治疗后90%以上可获长期生存。从组织学方面看,可包括小叶原位癌,非侵犯性管内癌,乳头派杰氏病(不伴肿块的浸润性癌),早期浸润癌;从临床方面看,可包括原位癌、T0癌(临床触不到肿块)和微小癌(5cm直径的癌)。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在乳腺癌防治研究方面都卓有成效,如美国,新近发病率上升的比例虽高达1/7,但死亡率每年却以2.2%的速度持续下降,生存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此与宣传自查乳房,定期开展体检普查有关,使一些无症状的早期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有关。
我国近20年来发病率也增长明显,呈年轻化态势(比西方提早10年,30-3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超过20%,尤以上海、北京、天津及沿海城市为高,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二位,但目前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与国外相比仍偏低。早诊是一项包括临床体检、自我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多学科的联合诊断。WHO已将乳腺癌列为继宫颈癌之后开展防癌普查最可取得成效的肿瘤之一。预计在新世纪中将会从“寻找与消灭”演进到“靶点与控制”方式的防治策略转变。
1.1 临床体检与自我检查 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首要环节,要摒弃“非乳腺肿块不是癌”的传统观念,重视有价值的“蛛丝马迹”,树立防治结合“寓治予防”的新观念。诊断时要高度重视病史并通过对流行病学、乳腺病理和相关生物标志检测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危险评估。
初潮早,绝经晚,大龄未婚,大龄未育,产后不哺乳,人流次数多,高脂饮食,体重超标,接触放射多,母系乳癌史,长期吸烟酗酒,使用雌激素,佩戴不合适胸罩以及基因变异等无疑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另外还应熟悉早期乳腺癌的各种微细症状和体征:如乳头溢液或溢血,乳头皮肤脱屑或糜烂,乳房皮肤轻度小凹陷,不随月经周期改变的局限性腺体增厚,经药物治疗仍无改善的囊性增生以及绝经后乳房疼痛等。据报告,西方国家发现非浸润性癌比例达20%,早期癌病例高达40%。我国妇女脂肪少,腺体多,发病年龄偏早,广泛开展X线筛查尚不具备条件,故早诊率偏低。
然而上世纪也见T0癌或亚临床癌的专题报道,主要是重视了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乳头溢液、乳头糜烂、乳头轻度回缩,乳晕轻度水肿等表现,经与X线摄片相结合更可避免或减少遗漏,而有利于乳腺癌早期诊断。关于自查乳房虽然一些前瞻性研究未发现与提高生存率有关,但在我国仍值得提倡。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加强防癌意识宣传,推行自查与专业医师体检相结合是可取的早诊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