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心理治疗的机制
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的产生,主要依靠下述四种治疗机制的建立而起作用。
1、施治者的支持与配合。一个人在情绪不稳定、心情不舒适的时候,最需要的莫过于别人的支持与安慰了。一支本有希望夺冠的球队,其参赛结果却名落孙山,杀而归,此时,最需要的莫过于嘘寒问暖、理解支持、安慰与休息,而并非一味地讨论、分析、批评失败的原因。同样,刚刚丧偶、失去子女、事业失败、生病受伤的人,心理上最需要的正是别人的体贴、安慰与支持。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一句关心的话,一些同情的表示,犹如雪中送炭,比什么都更能使受困苦的人感动,并可以使一个精神将要崩溃的人神奇般地重新振作起来。不管是球场上的败军之师、还是生活中丧偶失子、事业失败的人,或者对学习毫无兴趣的人,其共同心病就是失去了对自己、对人生或未来的希望。因为经过长久的努力往往导致精神疲乏,意气消沉,失去了适应环境、面对困难的信心。
因此,心理治疗能使病人好转的治疗机制之一就是,帮助病人培养希望、恢复动力。所以,给求治者提供适当的支持与辅助,可以说是心理治疗的前提,也是心理治疗的根本所在。
2、求治者的认知与领悟。俗话说,只有爱是不够的。一个长期陷入失意、困苦的人,或重复陷于困扰处境的人,还得进一步强化其认知与领悟,才能使其脱离无法自遣的症结、自己看不到的矛盾,才能摸索到得以改善的方向。
尽管一般人都相信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事实上,自知甚难,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需要旁观的第三者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动机。所以,心理治疗也是帮助病人分析自己的内心,使其看透自己的潜意识,了解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意义,继而发现解决心理困难、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向。只要有了充分的了解,问题的答案也就不难获得了。人类是高智能生物,认知能力强,领悟力高,只要“知道”自己,便可以指挥自己,驾驭自己,并能使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去顺应。当然要想发觉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认知其性质,领悟到从前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动机,是需要时间、耐心和精力的。
3、治疗中的训练与学习。一般说来,心理治疗通常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定向,即了解问题的性质,决定可能得以改善的方向;二是激活,即培养病人希望得到医治以求得改善的动机;三是改变,即帮助病人实际地改变行为或改善态度。但客观上存在着“明知故犯”或“本性难移”的现象。有些行为由于年深日久,变成了性格的一部分,即使要改,也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地去学习、训练、矫正、改变。
而心理治疗则是利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原理”来帮助求治者改变行为的。即适当地利用奖赏、处罚,来消除不合适的旧行为,增加合适的新行为,同时应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新的行为方式。例如,减少病人在病房自己行动的机会,给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出人头地”的机会;或对病患行为予以电击惩罚,对新的正常行为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等等。
心理治疗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训练使求治者的行为得以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刺激使其观念和态度得以改变。帮助求治者建立一种比较积极、有效而且适合的基本态度,这又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一次又一次进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4、促进自然愈合与成长。外科医生用针缝合伤口,只能促使伤口自己复愈,却无法使伤口直接复原。同样,心理治疗也只能帮助求治者自己慢慢地从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得以康复。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把求治者的心理压力与自我挫折感尽量减轻,让病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慢慢去克服、改变自己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缺陷。
有时,心理治疗仅是帮助患者度过危机和难关,需待时机和条件成熟时,依赖患者的心理自我调治能力的重建,促使自我走向健康与成熟。心理治疗的作用,旨在帮助排除可能的障碍,让求治者健康发展;或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新经验,从新知识里获取克服困难的要领与技巧。
总之,心理治疗并非神秘的玄术,也不是看相算命的骗人把戏,而是一种应用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的原理支持一个困境中的心理病人,从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寻找“心结”和适应的新方法,培养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除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阶段与步骤
关于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阶段与步骤,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此看法不一,实在是众说纷纭。有分3个阶段的,有分4个阶段的,也有分6个阶段的。我们综合各家之长,将心理治疗过程分为3个阶段和若干个步骤。
心理诊断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求治者的基本背景资料,认清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立起良好的医疗关系,制定治疗的目标。这是一个准备阶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建立医疗关系。
心理治疗,主要依赖于求治者与施治者之间能否建立起互相依赖、合作无间的关系,并基于此种友好的关系而施予治疗。因而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Rogers,C?R)曾经说,许多用心良苦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和医治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医疗关系。
另一位专帕特森(Patterson,C?H)也认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而这种亲密的关系,从第一次见面时就应开始培养。施治者真正地去体会求治者的处境,使其初次与陌生人见面,就无所顾忌地申述自己内心的烦恼、私人的隐事。
施治者应帮助病人,使其真切地感到鼓励与支持,愿与施治者接近、交谈,申诉其心理问题,并使他觉得有希望改善他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心理治疗产生兴趣。良好的医疗关系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求治者以更合适的方式思考与行事。通过这种关系的内化,求治者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达到矫治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