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或患者家属,要获得正确的咨询,应该从什么途径去获得呢?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浩如烟海,健康类文章、信息、节目更是备受关注。但常常是听了东家又听西家,吃了王家药又吃张家药,最后病情重了,只好找一家权威医院先治一段,稍好一些又重复之前的“轮盘治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是缺乏医学常识,不愿长期治疗,只愿短期用药。像糖尿病等“三高”,是与人体如影随形的问题,不会轻易销声匿迹。即便是通过非常严苛的饮食控制和锻炼,也经常会显露狰狞面目。所以对待慢性病,需要常识,需要平常心,不求根治,不求一劳永逸才会免于受骗上当。
其次是对西药排斥,盲信中医和偏方。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也为我们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赞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收西方医学中的精髓并加以发扬光大。对一些应长期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疾病,如三高等,在这些疾病上,西药具有全球公认的一些证据,较容易找到依据,因此治疗相对统一。但有些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那么请问难道只有到临终时刻,进了抢救室才会重视并好好服药吗?中国人可以中西医两条腿走路,有什么必要非要持门户之间,把中西医对峙起来?又为什么要忽略掉疾病对人体的必然损害而孤立地谈论药物对人的或然损害呢?
第三是有些不法的商家故意夸大其它药物对人体的损害,尤其是常用药(比如二甲双胍,又经济又有效,成为众药攻击的对象),谎称自己可以“根治”,“调节”,“康复”等等,为了使人相信,他们会“巧妙”地借用权威机构(甚至不惜编造一个权威单位),知名专家(打专家牌)。但骗子终会露出马脚。凡是采用绝对化言辞,信誓旦旦的承诺,故弄玄虚的康复理论(打新理念牌),“巧”借国际知名机构(打外国牌)的药物或仪器,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你只要问一句,这项成果如真是这样,权威大医院是否采用或认可,是否应该已经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了?糖尿病是全球性问题,目前不能根治已众所周知。言必称根治、突破者无一不是谋利之徒,大可径自走开,对其不闻不问。
大家可能会问,非医药领域的医药宣传攻势之猛,让普通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如何甄别呢?是否防不胜防呢?在此我想为大家提供一些鉴别依据,谨供参考。
1. 一般真正的权威医疗机构多无需在媒体上做广告。比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哪里还用上报纸、电视做广告,现有的患者都看不过来呢。
2. 凡是言必称“好消息,XX患者的福音,XX病治疗新突破”等往往不可信,就不必往下看了,大可跳过。如果立论是不真实的,其中的逻辑再严谨,再“像那么回事”也是假的。如果非要求证一下,也可以问一下权威医疗机构。千万不可费心、舍财又舍身地去圆别人的发财梦。
3.“利用权威媒体的公信力”--有些患者盲目相信一些报刊、广播、电视中的药物宣传,认为该媒体具有一定权威性,就可以相信。其实我国现在正在严格媒体的药物广告审批制度,现在西药是不能做广告的,但有些人钻对中药做广告还限制不严的空子,大打“神秘”“藏药”“蒙药”“祖传药方”等牌,其招式并不高明,但患者治病心切,“宁信其有”。
4.“广告插页瞒天过海”--有些不法医药营销机构采用到医院相应科室发小广告,在权威报纸中夹纸质完全一样的插页,打着健康咨询标签的药物广告并不难识别。
5.“放出诱饵”--还有很多是以保健品的概念去吸引人的,言必称能治“三高”,哪些病得的人多,哪些病不好治,就说能治哪些病。一种东西居然可治十几种病,还只是一个保健品,令人费解。
6. “谎言重复几遍就像真理了”--采用洗脑式的广告发布方式,重复很多遍的“狂轰滥炸”,直至你越想越有道理。
7. 无论在保健栏目下谈的是什么内容,只要一涉及产品,无论是“药”“保健品”还是“仪器”,其理论的可信度都值得质疑。之前的侃侃而谈无非是为其后的广告做铺垫而已。
8. 冒充专家进行电话咨询。殊不知,又有哪一个真正的医生会冒牺牲自己形象和名声之险,与可能是骗子的人合作呢?
面对上述种种,我常常想,为什么患者不相信医生,而宁愿相信“神药”或”神器”呢?我想人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自我安慰(或麻痹)意识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医生向患者揭示的是一些“残酷”的客观现实,患者需要安慰和精神寄托,就像无药可医时的求神拜佛,是完全可以感性地理解这种对疾病的“避重就轻”的。问题是作为普通百姓的人们不应一味麻痹自己, 时常需要照照镜子(给自己提个醒),多问几个为什么,毕竟健康不是小问题,吃药治病也跟逛超市、下饭馆不同,买卖只是形式,意义极其重要,一定需要先看病、后拿药,绝不能只听宣传就自行买药,其危险度仿若“趟雷”。
作为医生,给患友们的建议就是:相信科学,相信权威机构,对大放厥辞的医药广告做到“三不”--不拿、不看、不信。凡事实事求是,不道听途说。有病看病,跟着他人买药或看宣传买药并不可取,十分危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