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胰腺癌协作组”公众号终于上线了!
胆胰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致死性癌肿,尤其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2013年胰腺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而最新研究则预测2030年时胰腺癌的死亡率将上升至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在我国大、中城市也呈大幅度增长,上海、天津等高发区在20年里增长了4倍。但由于胆胰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或有远处转移,而晚期胆管癌、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均不到5%,整体疗效极差。根治性手术是胆管癌、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治疗手段,鉴于手术风险大、并发症率高,胆胰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成功率是反应一个综合医院肝胆外科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仅有10%~15%的患者确诊时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其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20%,术前评价为可切除的患者中最终仅约50%的患者施行了根治性切除术,其余患者往往因为术中发现转移或者大血管受肿瘤侵犯而放弃根治性手术。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早确立以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诊治方案是当前胰腺癌治疗的前沿进展。
普外研究所秉承“把我院建设成研究型医院”的创新理念,为切实提高我院胆胰恶性肿瘤的综合诊治水平,创新性建立了“以手术为中心的胆胰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并取得了初步成功,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创新:
1、创新性开设了“黄疸性疾病(胆胰肿瘤)综合门诊”,系江苏省内首个针对胆胰恶性肿瘤的综合门诊。
普通外科研究所与消化内科于2014-05-21正式联合开设“黄疸性疾病(胆胰肿瘤)综合门诊(每周三下午14:30)”,不仅为胆胰肿瘤患者开辟了就诊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消除了既往内外科分别诊治的割裂状态,大大缩短了患者院前诊断时间,为及早确立以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诊治方案赢得宝贵时间;而以李宁主任亲自领衔的胆胰肿瘤诊治团队将最新的诊治技术和临床思维直接延伸至病人就诊最前沿,切实提高了黄疸性疾病(胆胰肿瘤)的诊治水平;以黎介寿院士主导的每周四上午9:00的“胆胰恶性肿瘤多学科讨论会”则进一步完善了“以手术为中心的胆胰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为今后成立“胆胰肿瘤多学科治疗中心”奠定了扎实基础,进一步扩大了我院在相关领域的社会影响与学术地位。目前已开诊10月,就诊病人近350例次,其中80%左右的病人均来自其他普通专家门诊推荐,而自外院慕名转诊者占40%,不乏三甲医院或教学医院转诊者。关于病人的转归,其中约30%病人收治消化内科,60%病人收治普外科,剩余10%的病人门诊随诊,初期收治消化内科的病人中约1/3后期转诊至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2、创新性优化了胆胰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尤其是提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集束化管理理念,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率,显著提高了根治性手术的切除成功率。
为切实提高我院肝胆外科的诊治水平,普外研究所于2012.07-2013.07公派王新波副主任医师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学医学中心访学一年,重点学习肝胆外科与胆胰肿瘤的综合诊治。普外科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前期临床实践工作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对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进行优化,进而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围手术期的加速康复(ERAS)管理,主要内容有围手术期限制性液体治疗、只有24小时的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策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前减黄指针与方法的选择策略、围手术期营养不良的监测与营养支持的管理策略、以血栓弹力图(TEG)为目标的凝血功能监测与目标指导性治疗策略、氨甲环酸的预防性应用策略、多模式镇痛策略等等。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ERAS策略不仅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率,尤其是临床重症胰瘘发生率基本为零;而且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单个医疗组由过去的每日只能开展一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展到现在每日可以安全实施2台甚至3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手术量尤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量目前约在80-100台/年,已跃居全省第二;更重要的是,规范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操作流程,显著提高了根治性手术的切除成功率,为改善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的远期预后奠定了基础。我们的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国际同仁们的高度关注,近2年不仅发表了5篇SCI论文,王新波副主任今年3月还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11届国际肝胆胰协会年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国际肝胆胰外科的学术影响。
3、创新性开展了胆胰恶性肿瘤临界可切除性标准的研究与新辅助治疗在胆胰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基本完善了“以手术为中心的胆胰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的建设。
4、现在我们又开设了“金陵胰腺癌协作组”微信工作号,致力于提供胆胰肿瘤最全的诊疗咨询与最新的研究进展,搭建畅通无阻的医患沟通平台,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