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A 是一种微创性原位治疗技术,借助超声或CT 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组织内, 射频发射器产生的高频率转换的射频电流,经电极针的非绝缘部分导入肿瘤组织内,组织内的离子随电流正负极的转换而频繁震荡,极性的生物大分子亦随电流方向的变换而频繁改变极化方向,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产生的摩擦作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使组织的温度升高,局部温度可达90~120 ℃,从而使肿瘤细胞发生热凝固性坏死和变性[8 ] ; 同时,热能也诱导了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9 ] 。
细胞在40 ℃左右的环境中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当环境温度升高到42~45 ℃时,细胞对其它的损伤因素如化疗药物、放射线变得敏感,温度升高到50~52 ℃, 则只需很短的时间( 4~6 min) ,就可对细胞产生致死性损伤[8 ] ;在60~100 ℃之间,几乎立即导致蛋白质凝固,使胞浆内酶结构、线粒体酶结构、核内的核酸组蛋白复合体受到不可逆的破坏[10 ] 。肿瘤组织对热有特殊的敏感性,这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其相应的生物学基础。肿瘤的血管及其微循环结构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的血管网发育不良[11 ] ,使肿瘤组织内的血流速度缓慢、血流量低,常为邻近的正常组织的10 %左右,从而导致其散热功能的降低,热能易在肿瘤组织内积聚,接受同样剂量的热能,肿瘤区域的温度较正常组织的温度高5~10 ℃;动物的实体肿瘤中的乏氧细胞为10 %~20 % ,而人类实体肿瘤中的乏氧细胞的比例还远高于此,乏氧细胞对热的耐受性差,易受损伤,热疗的效果随着乏氧细胞比例的增多而增高[9 ] ;组织受热刺激的早期,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但随后血流减慢、淤滞,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组织内的pH 值下降,由于在酸性环境中细胞对热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增加了热疗的效果[11 ,12 ] 。
RFA 产生的高温导致肿瘤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还有: ①影响肿瘤细胞生物膜的结构及流动性,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生物膜的各种功能。②增加肿瘤细胞内溶酶体的活性, 破坏多种细胞器。③在杀死局部肿瘤细胞的同时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隔离带,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④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近而杀灭肿瘤细胞[13 ] 。⑤射频的热效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坏死物质的吸收过程作为内源性致热物的刺激,可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