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推拿作为推拿学科一个重要的分支,近二十年来无论在基础理论上还是在临床方法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脊柱微调手法是脊柱手法中的佼佼者。
脊柱微调手法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沈国权教授在吸收现代医学之解剖学、影像学、脊柱生物力学与传统医学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推拿的正骨手法、美式矫正术的调整方法以及日本的骨盆按揉术,取其所长,融会贯通,创造了脊柱微调手法。
脊柱微调手法是以解剖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为理论基础,根据病人的神经症状与体征,通过仔细的触诊和体格检查,并借助影像学资料,正确的找出患者脊椎的问题。提倡以最轻的力度、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最小的关节操作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微调手法操作时施术者直接作用于脊柱病变节段上下椎的棘突、横突和椎间小关节,不干扰其他节段的稳定性,运用脊柱自身的粘弹性来调整椎体的位移,纠正脊柱运动节段的空间排列序列,为神经、血管和脊髓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和体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脊柱微调手法以“调整”理论代替“整复”理论, 不一定强求解剖复位。应用脊柱手法时,不以是否发出弹响声、棘突排列是否恢复整齐为疗效判断依据,而以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作为评判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准。
脊柱微调手法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不但善于调整产生症状的病变局部, 而且注重调整人体脊柱的生物力线。从单节段、局部最优的脊柱调整观念转化为多节段、整体最优的脊柱调整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