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屁
屁是一种混合气体,据测算,屁中有4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约有59%的氮、21%的氢、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4%的氧气和不足1%的其他微量物质。当这些气体经过肛门时,如果压力较大,引发肛门括约肌振动,产生响声,压力小时则无声。消化道里的气体向上是以打嗝、嗳气的方式外排的,向下就是放屁,放屁是排出腹内气体的一条最重要途径。人从生到死,无一例外都要放屁,屁为“五谷杂粮之气”,随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空气就进入了胃肠,气体在消化道不断进入产出,又不断向外排放。正常人每天要放8-20次屁,排出约500ml以上的气体。
屁从何来?
一是我们吞咽下的空气,在进行喝水、吃饭等吞咽动作时,尤其在快速进餐、嚼口香糖、吸烟、喝碳酸饮料,以及运动后喘息时外来空气都会进入体内,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
二是大肠内的细菌在酵解食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气,如果人体缺乏某种消化酶,致一些食物不能在小肠中消化吸收,如豆类,卷心菜等,未经消化的食物进入大肠后就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氢气等。
三是肠道内的气体的化学反应和血液吸收渗透弥散到肠道一些气体。
闻屁识病
通过了解屁的声音和气味,不仅可以得知一些身体传递的信号,也是临床诊断的一些重要线索。若屁声连连,臭味较重,这提示你最近可能贪食肉类而消化不良了,若屁声响亮而臭味不重则可能表明过食淀粉类食物,需加节制。婴儿出生10秒后必须放屁,否则可能为肠梗阻、肠套叠或肛门发育不全;病人手术后6――24小时放屁则表示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可以进食;对于长期便秘或是肠梗阻的病人来说,屁亦作为信使提示疾病预后尚佳。
恶臭味的屁常提示肠道内有细菌感染,肠黏膜受到细菌毒素的破坏,还可能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腥臭味的屁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血液积聚在胃肠道中,胃酸及肠道细菌把血液分解,有时候排出的粪便会像柏油样。
此外,肠道有恶性肿瘤时,因为癌组织糜烂、剥落、出血,再加上细菌的分解发酵作用,放出的屁也会带有腥臭味;奇臭无比的屁当心肠炎和肠癌。若不是因进食大蒜、洋葱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或摄入过多的肉食所引起,就一定要警惕,必要时可行大便的实验室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
有屁不放,憋出内伤
据说非洲国家马拉维曾拟将公共场合放屁判定为违法行为,最后因民众舆论压力未能实施。放屁虽有失大雅,令人生厌,但不可憋屁不放。我国民间有句俗语“屁乃人生之气,岂有不放之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健康者必须排气”,能顺畅排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胃肠蠕动正常。
若有屁憋住不放,气体被困在肠道,因“此路不通”,就会被肠壁当作可吸收的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无端增加其他器官的工作量。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肠道功能紊乱而引发多种疾病。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必因屁去责备别人,也无需为此而过分羞愧。放屁尽量避开公共场合,饮食需细嚼慢咽、荤素均衡、不食过饱等。尽量少食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譬如花生、豆类、包心菜、菜花、洋葱、萝卜等等。这些均有助于减少屁中的臭味及放屁次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