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矮小症?目前临床上用标准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来判断身材矮小,即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民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或两个标准差,就可诊断为矮小症。
矮小症的发病近年来有所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协和医院1987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市城区103753名中小学生中的矮小症发生率为0.19%,其中病理性矮小占14.3%。而上海市2007年对城郊6~18岁的70431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矮小症发生率高达3.77%。
在童话故事中,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幸福地生活在大森林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身材矮小带来的问题却太多太多。首先,矮小症患者身心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与正常儿童相比,虽然他们的智商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心理上具有内向、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行为上存在交往不良和社交退缩现象。上海市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矮小症患儿都存在自卑、抑郁等不同的心理障碍,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身材在班级中倒数而不愿上学。
此外,身材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及婚姻。现已就职于长春金赛药业、英语通过专业八级的逯家蕊向记者倾诉着她曾经历过的烦恼:“我在上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找工作的过程中几乎一开始都是被拒绝的。”
“矮小症严重影响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促进身材矮小者长高,不但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正确认识矮小症
贵阳市儿童医院生长发育门诊对300多例矮小症儿童跟踪调查发现,5成患儿家长对于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的状况,在认识上容易走入“孩子晚长、不缺营养、家族遗传”等三大误区,从而错过了矮小症的最佳诊断治疗时机,从而留下终身遗憾。调查显示,至少一半左右的患儿家长认为,孩子身高与家族遗传有关,父母个子都不高,孩子的身高不高也很正常,治疗与否结果都一样;四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孩子身高低于同龄儿童是发育较晚,属于晚长,致使部分孩子临近青春期才到医院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四分之一的家长认为每天给孩子保证充足的营养,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也没办法,从没想过、也不知道去找医生治疗。
上海市的调查也发现,8成以上的家长对儿童矮小所带来的危害缺乏必要的认识。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长得慢也是病,他们要么把孩子的身高交给时间,要么花大量的钱给孩子补充营养、使用增高器械,而这些盲目的措施往往耽误治疗,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矮小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首先是要解决病因。矮小症部分是由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另一部分是非疾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引起者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异常、骨骼病变或其他疾病等,其中以生长激素缺乏最多,其次是性早熟导致的,还有部分是由于宫内发育迟缓或染色体异常等引起的。非疾病引起的矮小症包括家族性矮小、体质性矮小、生理性青春发育延迟等。“宋雨航可能是由于其母生他时难产,产道挤压脑垂体导致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造成发育迟缓,骨龄落后。”
其次,要把握住治疗时机。矮小症患儿只要在14岁前在正规医院及时治疗,是有望达到正常身高的。如果错过治疗时机(如骨骺闭合),这些孩子将终生与矮小为伴。
第三,在治疗中应把握住技巧,如何使性腺轴发育慢点而使生长轴加快,促进身高年龄对骨龄的追赶是治疗中的关键。
早期干预很重要
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两次生长高峰――婴儿期和青春前期。整个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个体最终身高受遗传、出生身高、营养、激素、环境、疾病等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生长激素(GH)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较常见的矮小症之一――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GHD)是由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导致的生长速度下降,又称为垂体性侏儒症。如果确诊为GHD,需要进行生长激素替代治疗,而且要本着早期、及时、足量、长期的原则。
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对治疗的反映越敏感,生长效果越好;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所花费用也越小。因此,切不可等到发育后期如15~18岁时再治疗,此时骨骺接近闭合,生长潜力很小,已不再可能达到理想身高。“我们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孩子,他们来就诊时已经16、17岁了,我们给他们拍手的骨龄片,拍出的片子显示骨骼都已经闭合,作为医生的我们就很无奈。”
相比而言,宋雨航是幸运的。2009年,身高仅136厘米的他来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生长激素完全缺乏症。不过,他的骨骺未闭合,骨龄相当于8岁的孩子,生长发育迟缓,仍有长高的希望。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他的身高从136厘米长到了140厘米。“医生说,如果坚持治疗,身高还能再长,最终能突破160厘米。”说到这儿,他一脸的幸福。
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可使矮小症患者最终身高获得改善的最大效果是第一年,治疗一般在骨骺闭合后停止,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用药,切忌用用停停。
但是,由于生长激素价格较贵,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如何根据家庭的经济能力正确应用生长激素,使孩子身高潜能发挥出来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