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位片是传统一种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辅助方法,近年来随着关节造影、关节镜检查、肌电检查等其他检查方法的开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有了更直接和客观的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分析许氏位片中髁突的位置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诊断意义和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病例选自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从 2004年11月到2006年11月收治的TMD病人中有许氏位片影象信息的,选择标准A:临床上有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关节绞锁等具备其一者,不包括骨关节病类。B:无正畸治疗史、外伤史及颞下颌关节疾病治疗史。C:许氏位片显示的影象信息中髁状及关节窝骨白线清晰,关节间隙清晰可辨。
2、研究方法:
2.1许氏位片打印出来后进行描记,在描记图上确定标志点和标志平面。每张关节片均由同一描记者在不同时间(间隔一周)描记三遍后取平均值。
2.2 测量标志点采用Cohlmia法进行关节间隙及关节窝形态的测量。
⑴以关节底片上缘为水平基准线(L1),作其平行线(L2-L4)与关节窝上缘相切于点SF,与髁突上缘相切于点SC,与关节结节顶部相切于点AE。
⑵过SF点作髁突前缘的切线并相切于点AC,作髁突后缘的切线并相切于点PC。
⑶过AC作髁突前缘切线的垂线并与关节窝前缘交于AF,过PC作髁突后缘切线的垂线并与关节窝后缘交于点PF。
⑷过AF作关节窝前斜面的切线(L5),过PF作关节窝后斜面的切线(L6)。
2.3测量项目①Cohlmia法测量后间隙PC-PF(P1) ②Cohlmia法测量前间隙AC-AF(A1) ③Cohlmia法测量上间隙SC-SF(S1) ④Cohlmia法测量关节结节高度L4-L2(Height) ⑤关节窝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L5-L1(Angle1) ⑥关节窝前斜面与关节窝后斜面切线的夹角L5-L6(Angle2) ⑦PO1=P1/A1 (反映髁突矢状向位置) ⑧PO2=S1/Height (反映髁突垂直向位置) ⑨ 以Angle1、Angle2反映关节窝形态。
结果: 76例中单侧患病为59例,占77.6%,双侧患病为17例,占22.4%;男性为30例,占39.5%;女性为46例,占60.5%。年龄在15岁~55岁之间,平均为32.5±10.5。对TMD患者的左右侧关节组用Cohlmia测量法所的的变量值依次进行独立样本u检验后发现左侧和右侧髁状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讨论:很多学者认为下颌正中位时髁突不居中,尤其是髁突偏后位是TMD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像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Markovic报告100例TMJDS患者中,86例显示髁突中心位,还有资料表明,髁突非中心位也可见于健康人群中。以往一些研究显示,即使是在具有健康颞下颌关节的人群中,同一受试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位置也并不相同,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差异与颅底结构不对称、双侧髁突不对称、偏侧咀嚼等因素有关。另一些学者发现具有健康颞下颌关节的群体髁突位置存在很大变异,甚至与TMD患者群体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TMD患者的ICP为标准许氏位片上,髁突的矢状向位置和关节窝的形态均有很大变异,而髁突的垂直向位置变异较小,说明有TMD症状的关节在标准许氏位片上的差异主要集中于髁突的矢状向位置,而关节窝的形态个体存在差异,但以群体为研究对象时,其差异无显著性(P>0.5).且反映髁突矢状位PO1其均值大于1,即后间隙大于前间隙,也就是说TMD患者的髁突位置也稍偏前位,这与张震康在正常人颞颌关节100例 X线分析中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时研究中发现76例TMD患者的许氏位片中髁突位置左右侧之间,无论是矢状向位置还是垂直向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临床上标准许氏位片为X光线经过一狭长骨缝后穿越颞下颌关节所成的影像,较易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况且个体的X线光在判断髁突的位置,颞下颌关节的前、上、后间隙的改变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而且即使TMD发展到了骨关节病阶段,有学者通过84例老年颞下颌关节标本X线和肉眼对比观察结果对许氏位片标准侧位体层片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X线检查能力受到骨和软骨病变程度、范围及X线检查方法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结论: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时许氏位片中髁突位置变化不明显,诊断意义不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