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青春期(mini-puberty,或minipuberty),见于医学上性腺稳定器学说。该学说认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之间的负反馈联系在新生儿和婴儿早期已经建立,但其抑制功能尚不成熟。此时,促性腺激素(Gn)呈高分泌状态可似青春期水平,故称为“微小青春期”。
一岁后,负反馈的阈值改变,敏感性升高,其负反馈作用逐渐加强。3岁至青春前期呈高敏感状态,GnRH分泌受抑制,Gn处于低水平。至青春期发动前夕,负反馈的阈值升高,敏感性下降,下丘脑分泌GnRH及垂体分泌Gn开始增加。进入青春期后,GnRH的释放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LH和FSH脉冲性分泌增加促使性腺发育。
出生时,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作为体内重要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虽还不像成年人那般稳定,但已基本完成建立。出生前,在母亲体内由于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使该系统暂时被搁置。出生后,随着脐带被剪断,胎儿与母亲失去了连接的纽带,胎儿内分泌系统必须开始学会独自承担重任。
离开母体后不久,尤其是男性婴儿,在数分钟之内就开始调试其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运行功能,分泌的雄激素水平最高可达到正常成年男性水平的低值。此时,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此现象可持续到约半岁左右;与男婴相比,女婴的反应稍慢一些,但也要在几小时之内开始调试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
此时,这一系统还不十分稳定,可间断地分泌雌激素。在此期间,雌二醇水平可波动于0到50pg/ml(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限)之间。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甚至极少数女婴还可出现类似青春少女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这些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并且不十分明显,但可出现在2岁之前。
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极其类似于真正青春发育的过程。因此,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可以把微小青春期看成是数年之后真正的“大”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对微小青春期的实际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其表现也因人而异。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于我们生命早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基本特征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较为常见
其实,幼小儿童的这种乳房发育现象并不都是性早熟,其中绝大多数只是一种第二性征的特殊表现,是一种发育变异现象,也是一种自限性的病症,称之为儿童单纯乳房发育,是部分性早熟的一种。据浙江省儿童医院统计,每年大约有1000例宝宝是单纯的乳房早发育,这和浙医儿院每年120万宝宝的就诊量相比较,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单纯的乳房早发育,是两岁以下的婴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多数孩子会自愈,并不会引起大家所认为的性成熟。
性成熟可分为四个期,两岁婴儿处于“小青春期”
为什么两岁以下的小婴儿比较容易发生单纯的乳房早发育?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正处于一个小青春期。性成熟可以分为四个期:胎儿期、围产婴儿期、儿童期、围青春及青春期。其中围产婴儿期可以称为小青春期,控制人体性征发育的器官――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还未发育完善,一些婴儿的腺轴处于活性状态,就容易出现体内雌激素和促卵泡雌激素的增高,从而导致乳房增大。
多数宝宝两岁后会暂停发育,如继续发育须就医
大多数孩子都会在两岁之后自愈,家长可以放心。但也存在个别孩子无法自愈,如果2岁之后孩子乳房持续增大,就要重点关注,可能诱发真性性早熟。医学分工日益精细化,不但普通的外科医生不知道性早熟的真正定义,即使是儿科医生对小青春期这个概念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一些医生在看到宝宝乳房增大后,会简单地判定为性早熟。
临床表现
这个时期,部分宝宝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处于暂时性“活化状态”、“负反馈调节”尚未健全,稍微受到外界的刺激,如心情异常等,就会出现特定性激素的一时性波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却不会对它做出反应,而导致乳房增大。
因为女孩从2周岁以后直至青春期发育启动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将进入静止期,对性激素的负反馈有极高的敏感性,会抑制性激素的升高。大多数婴儿期开始增大的乳房这时会逐渐变软、乃至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