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定义:
健康人的正常体温是在19世纪确定的。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平均体温为37.0℃,波动范围是36.2~37.2 ℃。早晨6点最低,下午4~6点最高。一般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即为发热。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0℃;中等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
发热的机理:现已证实,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一带存在着密集的温觉感受器和少数冷觉感受器,产热和散热反应均可由刺激这一部位而引起(下丘脑前部不是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可能是对神经“情报”加以整合处理的部位(并非产热中枢)。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以维持体温的动态平衡。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骨骼肌和肝脏,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主要场所;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约90%的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失。如果这些部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功能障碍,即可导致发热。致热原(pyrogene,希腊语pye是“火”的意思)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即可引起发热。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通过宿主细胞(主要为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如IL-1、IL-6、IFN-α、IFN-β、TNF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但也有例外:LPS既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使宿主细胞合成各种内源性致热原。
由此可见,发热的病因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发热的目的是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可作为临床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之一,也是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一个常见的难题。发热的常见病因及少见均列举如下:
一、FUO中的感染原因。
(一)、细菌导致的(局限性)炎症:
1、脓肿;2、憩室炎;3、心内膜炎;4、胆道炎;5、植入物感染;6、感染性主动脉瘤;7、导管感染;8、骨髓炎;9、泌尿生殖系统感;10、牙和耳鼻喉感染等。
(二)、其他(全身性)细菌感染:
1、疏螺旋体病;2、布氏菌病;3、猫抓病;4、类鼻疽;5、Whipple病;6、分枝杆菌病;7、结核;8、非典型分枝杆菌病;9、鹦鹉热;10、Q热;11、沙门菌病;12、耶尔森菌病等。
(三)、病毒感染:
1、 EB病毒感染;2、HIV感染;3、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四)、真菌感染:
1、曲菌病;2、念珠菌病;3、组织胞浆菌病;4、隐球菌病;5、卡氏肺囊虫感染。
(五)、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病;2、疟疾;3、弓形体病;4、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等。
二、FUO中的非感染病因。
(一)、血液系统肿瘤:
1、淋巴瘤;2、白血病;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等。
(二)、实体肿瘤:
1、 肺癌;2、肝癌;3、结肠癌;4、肾细胞癌;5、胸膜间皮瘤等。
(三)、结缔组织和炎症性血管疾病:
1、Felty(费尔蒂综合症);2、高敏性血管炎;3、强直性脊柱炎;4、白塞氏病;5、结节性多动脉炎;6、复发性多软骨炎;7、巨细胞性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8、皮肌炎;9、施尼茨勒综合症(寻麻疹-血管炎);10、系统性红斑狼疮;11、成人系统性Still病;12、高安血管炎;13、Wegener肉芽肿等。
(四)、FUO中其他原因:
1、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2、药物热;3、Castleman 综合症;4、淋巴结炎性假瘤;5、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高敏性肺炎);6、家族性地中海热;7、高IgD综合症;8、特发性肉芽肿病(包括肉芽肿性肝炎);9、Crohn病;10、坏死性淋巴结炎;11、隐性血肿;12、肠系膜脂膜炎;13、腹膜后纤维化;14、复发性肺栓塞;15、结节病;16、亚急性甲状腺炎;17、植物性体温过高;18、伪装热、自我诱导下发热;19、心房粘液瘤;20、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由此可见,发热不是小问题,而是大有学问,所以遇到发热,可千万别为了省事,口服退热药,特别是一周以上者,建议到医院检查,治疗.关于退热剂的应用意见尚未统一。有认为退热剂会改变热型,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以及影响对治疗的效果的估价,某些药尚可影响病人的防御功能,如阿司匹林可抑制干扰素,延长病毒的脱壳;水杨酸可降低实验动物的存活率。但对于高热中暑、手术后高热、高热谵妄、婴幼儿高热等应采取紧急降温措施。退热剂降温应审慎,体温骤然下降伴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虚脱或休克。老年人和体弱者尤应注意。39℃以上物理降温也可作为紧急降温措施,降温效果显著的酒精、温水擦浴尤为常用,冰袋或冷水袋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部冷敷亦可尝试,但后者降温效果略逊;有条件时,同时降低室温(使室温维持在27℃左右),降温效果则更为理想。希望大家都重视发热,避免药物滥用,隐藏病情的发展,延误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