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侧凸、后凸畸形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脊柱畸形,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先天性侧方、后方半脊椎等,婴幼儿及儿童期即可发病)、特发性(常见于10岁以上青少年)、脊柱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感染(脊柱结核、化脓性感染等)、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外伤(脊柱骨折未能获得良好治疗,导致畸形愈合者)、医源性后凸(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接受脊柱手术者)等。
脊柱侧凸、后凸畸形的矫正方法非常多,侧凸角度比较小的患者,单纯通过椎弓根钉、棒的矫形力量即可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椎弓根钉、棒矫形内固定手术。在国内较早采用胸椎椎弓根钉技术、去旋转技术、选择性置钉等,在保证矫正手术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矫形效果及降低手术费用(图1)。这样的手术相对难度较低,安全性也可以保证,对于处于发育期青少年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可以有效降低脊柱融合范围、减伤手术创伤,更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矫形手术对孩子发育的影响。
左图为术前X线片 右图显示矫形满意,选择性的置入螺钉节省了手术费用
对于侧凸、后凸角度较大的病例,单纯依靠螺钉及棒的力量就很难矫正了,需要截骨手术才能得到满意矫正。目前主要侧凸及后凸截骨方法包括Smith-Petersen截骨(SPO),Ponte截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闭合-开放楔形截骨术(COWO),全脊椎切除(VCR)及全脊椎去松质骨截骨(VCD)等。无论何种手术方式,医生、患者及家属关心的是如何在保证脊髓(神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矫正畸形。
大体来说SPO及Ponte截骨由于仅仅切除脊柱后方的结构,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最小,但是缺点是这两种截骨方式能够矫正的角度有限(图2)。
左图示手术中显露的后方骨性结构,右图蓝色箭头可见部分后方骨质已被去除
矫正更大角度的畸形,需要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闭合-开放楔形截骨术(COWO),全脊椎切除(VCR)及全脊椎去松质骨截骨(VCD)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切除后方结构后,从脊髓的侧方向前方切除部分畸形椎体,从而更大角度的矫正畸形。同时这种手术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脊髓损伤及血管损伤的危险性。
蓝色箭头显示脊柱前方去除骨质时,需要绕过中间的脊髓(棕色)
我们经过多年临床总结及改进,结合各种截骨方式的优点,采用“蛋壳“技术及扩大“蛋壳”技术治疗大量重度脊柱侧凸及后凸患者,临床实践证实安全性及畸形矫正均有保证 且可有效降低截骨手术出血量(图3)。我们相关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上。
A-F 是我们采用扩大“蛋壳”技术,矫正后凸畸形的示意图
典型病例一:脊柱后凸
术前重度脊柱后凸 术后可见畸形完全矫正 术后CT可见脊髓压迫完全解除
典型病例2:脊柱侧凸
典型病例3:先天性脊柱侧凸
术前CT 术后2年可见畸形矫形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