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患者手术出院后,一般要求在术后3个月、半年、1年时,来医院门诊复诊。对于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人,拍片观察颈椎植骨融合的情况,如果手术中有内固定物,还可以观察内固定物是否稳定?如植骨融合可靠、内固定物稳定,建议病人在术后6周~3个月时去除颈托,否则应当适当延长颈托固定时间。
对于颈椎后路手术的病人,拍片观察颈椎椎管扩大的情况,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如何,如果手术中有内固定物,还可以观察内固定物是否稳定。如果颈椎的稳定性好、内固定物稳定,医生会建议病人在术后2周~8周去除颈围领,否则也应当适当延长颈围领固定时间。复查的时候,如果病人症状改善不理想,或者症状比手术前有所加重,病人需要复查颈椎核磁共振,观察脊髓是否仍有残存的压迫,或者脊髓是否有变性或空洞形成,分析并寻找原因。
患者颈椎手术后应防止发生颈部外伤,尤其防止在坐车急刹车时颈部前后剧烈晃动,导致损伤。所以,在出院回家时,最好应平卧车上(可弯腿,下肢屈曲)。手术后一年之内也应当小心,避免颈部的突然受力以及颈部外伤,以防止手术后症状再次加重。颈椎病手术后还应防止感冒,否则会加重症状。
病人在颈椎手术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颈椎手术后一周左右,在颈项部疼痛基本消失后,就应当开始在颈围领保护下练习项背肌,防治项背肌废用性肌萎缩。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出现四肢肌肉无力、萎缩,关节僵硬。手术后在脊髓功能不断恢复的同时,应当积极锻炼四肢的肌肉力量及功能活动。上肢的锻炼,包括肩臂腕的活动以及握拳练习,还有手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如穿针、系衣扣、拿筷子等,或者通过健身球的练习增强手的力量和灵活性。下肢的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抬腿、踢腿等动作的练习,病人也可在家属和陪护人员的陪同或搀扶下练习行走,以增强下肢力量,尽早恢复下肢功能。病人如果因瘫痪较重,自己活动困难者,家属或者陪护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对病人四肢肌肉进行轻柔的按摩,帮助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锻炼,以防止四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僵硬。由于手术后长期佩带颈围领,可以引起颈项部肌肉萎缩、无力等。因此一般从术后8周开始,在佩带颈围领下,应当逐渐开始进行项背肌的锻炼。这样有利于改善颈项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颈部劳损等症状,同时可防止项背肌的废用性萎缩,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应当长期坚持锻炼,其方法可以参照本书项背肌的锻炼一节中所介绍的方法锻炼项背肌。如果有条件的话,上述的功能锻炼在理疗师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我们对部分患者制定的康复计划如下:术后康复训练:康复组训练增强肌力,以提高其活动能力及协调性。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训练计划,内容包括: (1)肢体运动①握拳、伸拳动作, 左、右交替进行,训练20~30次;②术后12h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每日3次,每次15min;③做直腿抬高练习,每日4次,每次15min;④做主动伸屈膝、髋关节运动,每日3次,每15min;⑤做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日3次,每次15min。以上运动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2)手功能锻炼:部分患者存在手功能障碍,尤其是手精细运动功能下降,所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①拇指对指练习; ②手握拳、伸拳动作; ③手指夹纸练习; ④捏橡皮球, 上述方法均每日练习3次, 每次30min。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不安排康复训练,患者自行练习。
另外,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由于手术操作的要求,不可避免地要对颈项部肌肉进行剥离,以暴露颈椎椎板,完成手术操作。因此,手术后多数可能出现颈项部肌肉无力,部分病人还可能出现颈项部疼痛,酸软无力,容易疲劳等表现。因此,颈椎后路手术后应当更加积极地加强项背肌肌肉锻炼,尽早恢复项背肌肌肉的功能,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缓解因颈项部肌肉无力引起的颈项背部酸痛等症状,症状严重者需要口服消炎止痛药、局部外用药物或者加用理疗等治疗方式,经过综合治疗,大多数病人病情均可完全缓解。
康复训练对颈椎病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应强化患者术前、术中体位耐受力及术后活动能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肢体功能,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对于促进其代谢水平、维持与增强体力、改善肢体功能、增强患者信心、早日达到生活自理及重返工作岗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康复计划,并定期复查,观察康复疗效,及时修改、完善康复计划。此外,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患者的能动性,让他们了解颈椎病术后康复训练的基本护理知识及重要性,自觉的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任务。
颈椎手术后的病人,不仅在疾病的康复期,而且病人症状完全消除,病情痊愈后,也应当更加注意颈部的休息与保健,防止操劳过度,注意避免风寒、劳累、外伤,加强项背肌的锻炼,这样不仅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而且还有助于避免病人痊愈后症状的复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