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在全球发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巳成为全球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7年发表的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支持的一项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1999-2004年结果分析表明在美国CKD是一个正在增多的疾病。在我国北京市18岁以上城、乡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3%。CKD若得不到有效控制会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据统计,全球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透析人数不断增加:1990年为42.6万,2000年为106.5万,预计2010年将达到200余万人。但占全球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展国家,却占透析人数的10%,这些国家的大多数终末期肾衰患者得不到透析救治的机会。在中国,据北京、上海两个大城市的不完全调查,每年进入血透的新患者人数均在4000例左右。同时,尽管透析和移植能拯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素质,但不管透析或肾移植,病人及其家庭以至社会,都要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在中国仍有不少尿毒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透析,能够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就更加少。
特别是农村、西部地区的病人还得不到透析、移植治疗,而死于尿毒症。因此积极探讨CRF的非替代治疗,减轻病人痛苦,缓解高额治疗费用给家庭、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慢性肾功能衰竭可由多种病证发展而来,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要分清标本虚实,正虚邪实的轻重进行辨证治疗。本课题组经过多年临床积累总结得出慢性肾衰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浊瘀阻滞,据此以健脾补肾、泻浊祛瘀为治则,拟定祛毒颗粒。
本课题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中医健脾补肾、泻浊祛瘀法治疗CRF的疗效和机理,证实健脾补肾、泻浊祛瘀法具有抗肾间质纤维化、抗肾小球硬化的作用,能干预慢性肾衰的长期(1-6年)病程,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本课题达到预期目的。
一、实验研究
1、祛毒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祛毒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对照组)、祛毒颗粒低剂量组(低剂量组)、祛毒颗粒高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其余各组用单侧输尿管梗阻法(UUO)建立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术前1天起各组给予相应浓度和剂量的药物,分别在术后第3d、7d、14d分批处死大鼠,检测大鼠尿N-已酰-β-氨基葡萄糖苷(NAG)酶、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变化,梗阻侧肾组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半定量计算肾小管损伤指数(tubulointerstitial injury index, TII),Masson染色测定肾间质胶原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ColⅠ)、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骨形成蛋白(BMP)-7在肾组织的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及对照组相比,祛毒颗粒能明显降低UUO大鼠术后14天的尿NAG酶、Scr、BUN(P<0.05);对梗阻侧肾组织HE染色进行TII评分发现,不同时间点,2个试验组大鼠肾小管损伤指数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0.01);Masson染色测定肾间质胶原面积,2个实验组大鼠肾间质胶原面积少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0.01);免疫组化法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2个试验组大鼠CTGF、ColⅠ在肾组织的表达下调(P<0.05),HGF、BMP-7在肾脏组织的表达上调(P<0.05)。
结论:祛毒颗粒具有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UUO大鼠致纤维化因子CTGF、ColⅠ在肾脏的表达,上调抗纤维化因子HGF、BMP-7在肾脏的表达有关。
2、祛毒颗粒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皮质MMP-2、TIMP-2、ECM及足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祛毒颗粒对5/6肾切除大鼠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 蛋白表达、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积聚和足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55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余用5/6肾切除法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毒清颗粒组(简称对照组)、祛毒颗粒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祛毒颗粒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给与相应浓度和剂量的药物,实验期间测定大鼠的尿蛋白、肾功能,治疗12周后观察其肾脏病理改变,PAS染色评价肾小球硬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Ⅳ型胶原(ColⅣ)、纤连蛋白(FN)和MMP-2、 TIMP-2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祛毒颗粒能明显减少5/6肾切除大鼠尿蛋白量(P <0.05),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PAS染色显示,祛毒颗粒治疗后肾小球阳性面积与肾小球总面积比值、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下降(P<0.01);免疫组化检查显示祛毒颗粒能抑制了FN、ColⅣ在肾组织的表达(P<0.01),下调TIMP-2蛋白表达,增加MMP-2活性,减轻ECM积聚;电镜观察显示,祛毒颗粒能减少足细胞脱落,减轻足突融合,保护足细胞形态。结论:祛毒颗粒通过调整5/6肾切除大鼠肾皮质MMP-2、 TIMP-2的表达,促进ECM降解,减轻ECM集聚,保护足细胞,起到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二、临床研究
1、祛毒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祛毒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医辨证符合脾肾两虚、浊瘀阻滞的CRF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祛毒颗粒,对照组给予尿毒清颗粒,均为每次1袋,1日3次。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N-已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cyl-β-glucosaminidase ,NAG)、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浆白蛋白(Serum albumin ,Alb)、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UN)、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及中医症状积分,计算CCr,每月观察记录1次,共观察3月。结果:剔除无效病例后,试验组122例,对照组121例。
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NAG、PTH、Fib、Scr、BUN、UA、β2-MG、RBP较治疗前下降(P<0.01),Hb、Alb、CCr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同期比较,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祛毒颗粒对中医症状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0.16%vs66.94%),X2=24.3, P<0.01。
结论:祛毒颗粒能有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具有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纠正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凝血、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
2、祛毒颗粒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祛毒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程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符合CRF诊断标准的CRF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祛毒颗粒,对照组给予尿毒清颗粒,均为每次1袋,1日3次。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Serum 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UN)、尿酸(UA)每3月观察记录1次,每例患者观察12月以上。以血肌酐倒数(1/SCr)为纵坐标,以病程时间(月)为横坐标,观察各组斜率和回归系数(b)并比较其差异,分析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对病程的影响。
结果:完整病例试验组77例,对照组75例,试验组观察时间长于对照组(42.8±18.5月vs 34.2±12.7月),P<0.01;48月试验组未到达观察终点35例,占45.45%,对照组24例,占32%,试验组未达到观察终点比率比对照组减少13.45%, P<0.01。根据血肌酐倒数(1/Scr)和时间绘制回归直线,试验组b值为-0.00258±0.00132,对照组b值为-0.00386±0.00167,试验组斜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
治疗后,试验组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毒颗粒能延缓CRF病程,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升高血浆白蛋白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