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从秋天开帖,就要先从“立秋”说起。立秋,预示着酷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秋天正式到来。
枝头上由青泛红日显沉甸的石榴和街角路旁开得正盛的木槿花,是这个时节的绝佳搭配。
关于立秋的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就有记载。立秋前一天,用冷水冰一个西瓜,锅里蒸一碗茄脯,当然,绝对还要要煮上一大壶香薷饮,待冷却后,家中每个人都喝上一杯,这样,就可以保证全家不受暑气困扰而会产生各种疾病了。
立秋必备的第一件单品“香薷饮”,正式出处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是宋代的太医局所编制,收集和总结了当时一些制作成熟的成药处方。其中很多方子都是我们现在非常非常熟悉的,比如,我们夏天经常服用的藿香正气水,就是遵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藿香正气散的配方再进行深加工而来的,再如,女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四物汤、逍遥散也是出自这本书,这些古方依旧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宋代在官办商业蓬勃发展形势下,为防止药商投机控制医药市场,产生了官办药局。最初统称为“卖药所”,后来制药与卖药职能分开了,分别称为“修合所”和“卖药所”,几经易名,掌管制药的称为“和剂局”,主营卖药的则叫做“太平惠民局”。
据说,太平惠民和剂局的管理很严格,百姓急病不及时卖药、利用职权从廉卖药、占公家便宜及谎报实情者,杖一百;辨验药材官作伪鉴,修合官制药不合格,经核实者罢官。
太平惠民局卖的药大多比坊间民营药店的便宜1/3,所以在初期确实起到了惠民作用,但是到了南宋,随着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势力扩大,对于制药资源的控制,滋生了内部腐败,加之民营药店的发展,导致了最后的衰落。
较之太平惠民和剂局这类官办经营模式的探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局方》记载788方,每方不仅注明主治病证和药物外,对药物的炮制方法和药剂的配制也作详细说明,所以《局方》可以说是配方手册,又有推广成药的用途。
最可以贵的是,《局方》中的药物很多实用易得,便于民间普及在医生较少的地区,民众也可以依据照方子配药治病,于对普及医药知识,提高民众自我医疗能力起到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觉得,《太民惠民和剂局方》对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目前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在求医难的困境推动了民众自我保健意识的空前高涨,而坊间保健书籍纷乱复杂的状况下,卫生部门是不是应该以官方名义出版提供民众自我保健、医疗的书籍,给予民众权威的指导,不仅提升民众健康指数,且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现状。
香薷饮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中药组成,此三味药相当常见,中药店都能买到,十来块钱能买一堆。
新鲜的香薷,茎叶纤细,会盛开如麦穗般的一排排紫色的小花。干燥后茎叶以及花入药。她的香味是近似于薄荷的感觉,但是没有薄荷的那种直率和清冽,而更添了一种清缓的甜香。古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如果夏天因为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香薷都是对此症状的好解药。
白扁豆。清热涤暑,化湿健脾。厚朴。是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具有理气,健脾的功效。
做法: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放在锅里,加入大半锅水,滚开后转小火煎煮15分钟即可。香薷饮最适宜冷饮。
立秋必须吃之第二要紧的食物就是“蒸茄脯”:紫茄子切条,撒盐,隔水蒸,熟软后起锅冷却,以醋、酱油、花椒油、蒜末调和成佐料,蒸茄脯沾佐料食用。
聊完立秋饮食必备三大单品:香薷饮、蒸茄脯、冰西瓜。现在要隆重推出一款会超乎你想象的食材:赤小豆。没错,就是内一颗颗幽幽的暗红色,圆滚滚的,小豆子。
你肯定会说赤小豆很寻常的好吧!给你一把赤小豆,你会怎么料理?是做成白胖可爱热气腾腾豆沙包子,还是熬成一锅浓稠香甜与桂花糖绝配的赤豆糊,抑或是加上洋菜粉凝固成谷崎润一郎笔下适宜在昏暗光线下食用才有美感的羊羹?
我承认我是赤豆控,我无端地热爱一切与赤豆有关的食物。
但是,立秋,它的标准食用方法是这样的:取七粒至十四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而且一定要面朝西。这是多么凹造型的食用方法!但是唐宋以来人们都这么做,因为他们认为这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呢?因为看似洋溢着甜美风、温情派的赤小豆,在中国传统中,是与铜镜、桃木、鸡血狗血、石头、灰、水并称为“霹雳无敌七大避邪宝物”,并被认为是疫鬼最害怕的东西。多莫的大杀四方!多莫神勇无敌!赤小豆,原谅我,从前小看你了!
我虽然喜欢传统文化,但是遇到怪力乱神的东西,不免要以理性态度加以推测解读,姑且让我揣测一下赤小豆为何具有如此神力:医书记载,赤小豆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而立秋,作为夏秋的交接段,天气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在当时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很容易造成疫病的产生,而赤小豆的消肿解毒的功效恰巧能帮助人们摆脱疫病恢复健康,那么,疫病的宿敌,避邪的神力或许也就传扬开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