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吕学明 13188873256
重型颅脑损伤, 伤情复杂严重, 死亡率高。但随着神经外科的高速发展, 生命支持系统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此类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大部分患者虽然幸存下来, 但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诸如意识、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功能、排便排尿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都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痛苦和困难,
同时也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以往认为是不可能恢复的 , 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神经康复学家Bathe A 和Kennard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提出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论。认为中枢神经损伤不是由于再生, 而是由于残留部分通过功能上的重新组织, 以新的方式代偿已丧失了的功能。在此过程中, 康复训练是必要的 。而且, 人们很难将受伤后急性期的护理与康复治疗相分离,在病人尚处于救命阶段, 如忽视了存活后将会面临的问题时, 很多本可避免的残疾将会出现。因此,早期的康复措施对病人今后的功能恢复具有关键性意义 。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吕学明
早期康复治疗的特点 (1)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缩小神经元坏死的范围并激活早期“即刻基因”,因此, 康复介入应该越早越好。国外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的是在损伤早期, 有作者认为颅脑损伤从一开就应该有康复的介入, 在急性期评测损伤的严重性及预测预后情况, 为进一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2)
术后的早期康复应该以恢复神经系统的生理平衡为主, 以临床药物治疗为中心, 同时应用其他的康复治疗手段, 所有的治疗措施应以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价为基础。(3) 早期康复的工作不是某一专科的治疗而是全面的多学科的联合治疗, 应该在神经外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对病人的处理应有治疗、康复、护理三者结合。(4) 早期康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病死率, 更重要的是提高促醒成功率, 为恢复期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常伤后立即陷入昏迷, 苏醒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 昏迷期就应进行康复干预。
«
在促醒处理的同时, 及早进行被动性康复处理避免了废用状态的进一步发展, 为醒后功能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在促醒后及早用主动性康复处理取代被动性处理, 促进肢体功能进一步恢复。昏迷期病人要注意肢体的摆放和被动性功能运动, 这些直接影响病人苏醒后的运动功能, 防止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
«
吞咽功能训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进食,采用冰盐水刺激咽喉部, 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
高压氧可提高脑部氧供, 通过提高血氧浓度, 增加血氧张力, 扩大组织内氧的有效弥散半径, 从而改善脑细胞的代谢, 另外, 在高压氧下, 脑细胞供氧改善的同时脑血管可以收缩, 使脑水肿得以控制, 有利于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此外, 通过恢复和维持细胞“泵”功能, 消除损伤脑细胞内钠、水潴留, 亦可减轻脑水肿, 同时也可促进可逆细胞的恢复, 促进损伤区毛细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改善脑干功能, 激活网状上行系统, 从而促进患者早日苏醒。声乐、光电, 以及各种感觉刺激, 运动功能促进技术等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 降低患者的觉醒阈值, 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网状系统不正常的抑制状态, 改善意识障碍, 保护正常脑细胞和脑干功能, 促进病人的苏醒。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手术后部分脑细胞受损,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时, 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 应用神经促通技术, 促进脑部术后的功能代偿和功能重组, 在康复治疗中, 通过运动功能的训练, 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冲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可以使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形成, 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从而避免了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的发生, 保证了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
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瘫痪肢的血液循环, 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 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针灸疗法对人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针刺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
因此,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 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吕学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