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有接近1/3的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注射胰岛素已经成为这些病人每日的“必修课”。然而,许多患者由于注射技术不规范,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大打折扣,从而影响血糖的控制达标。为了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于今年8月14日,正式颁布了首部《中国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将每年的11月7日定为“糖尿病规范注射日”。下面,笔者结合《指南》的有关内容,对临床在胰岛素注射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如何规范操作作一简述。
问题一、忽视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
有些患者打胰岛素很随意,觉得自己打哪个部位顺手,就老是打那一个地方,甚至局部皮肤已出现硬结依旧照打不误,这是非常错误的。
胰岛素通常采用皮下注射法,以选取皮肤松的部位为宜。我们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并不太多,主要是腹部、手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等处。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
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用来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者,因为要求尽量快地起效,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快的腹部进行注射,以利于胰岛素快速起效;而基础胰岛素(主要指中、长效胰岛素),由于要求吸收平稳、缓慢,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慢的大腿前外侧或臀部进行注射,以减少或避免低血糖(尤其是夜间)的发生。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产生硬结,使胰岛素吸收延迟或不稳定,进而影响血糖控制。因此,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是非常必要的。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另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大约2厘米)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另外,在选择腹部注射时,应避开脐周3~5厘米以内的范围,因为该区域的血管比较丰富。
注意:注射胰岛素应当选择未破损的皮肤,并尽量避免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的现象出现,就要停止在该部位注射,直到症状消失。否则,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利用。
问题二、一次性针头重复使用
许多打胰岛素的患者,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往往一个针头用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更换,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倒钩,不仅会使患者注射时痛感增加,而且容易产生皮肤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并增加感染及断针的几率。因此,《中国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
问题三、对针头选择、注射角度等细节问题重视不够
胰岛素应确保皮下注射。倘若进针太浅,只扎到皮层,则胰岛素吸收减慢,不利于血糖控制;倘若针进过深,药液很可能会打到肌肉甚至静脉里,这样不仅会增加疼痛感,而且会显著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导致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风险。
为了确保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层,必须根据患者身体胖瘦以及所用针头的长短,来决定进针的角度。当患者为儿童或体型偏瘦的成人最好选择短针头注射,如果使用较长的针头(8mm以上)注射胰岛素时,必须捏起皮肤,并以45度角进行注射,以增加皮下组织的厚度,降低将胰岛素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当患者体型偏胖或者是用较短的针头注射胰岛素时,则不必捏起皮肤,垂直进针便可。目前,BD公司已推出长度仅5毫米的超细超短笔用针头,任何患者使用这种针头,均无需捏起皮肤,直接进针即可保证在皮下注射。而且几无痛感,尤其适合于儿童。需要提醒的是,在注射的过程中不能改变针头的注射角度。
问题四、注射装置选择不合理
目前临床上仍有不少糖尿病人用普通针管抽取、注射胰岛素,不仅不方便,而且很难保证注射剂量准确无误。《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指出:胰岛素注射笔具有剂量调节准确、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等优点,患者容易掌握,建议患者尽可能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笔注射胰岛素。
问题五、注射前忘记混匀胰岛素
对于外观不透明、非单一组分的胰岛素,如各种预混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低精蛋白胰岛素(NPH)等,不管是瓶装还是预充笔型制剂,都需要在注射前通过翻转或滚动的方法进行充分混匀。
总之,胰岛素的疗效如何不仅与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有关,胰岛素注射技术(包括注射器具和注射方法)正确与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和胰岛素作用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关乎血糖控制的成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