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脏转移性肿瘤
(一)CT及MRI表现
脾脏转移性肿瘤CT示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脾脏内有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数量不等,平扫时CT值平均为25Hu,也可呈囊性改变,少数转移灶呈等密度,平扫不能发现,而增强后表现为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略低的病灶,目前已有报道运用腹腔动脉内缓慢注入造影剂后于门静脉期做CT扫描,显示肝脏或脾脏内有无转移,其显示率较静脉内直接增强为高,能发现直径5~10mm大小的病灶,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脏的转移,故在检查时应同时注意肝脏改变。
脾转移性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不规则低信号区,可单发和多发,边缘清楚,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于中心坏死含水量增加出现中心性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由于肿瘤周围水肿也可在瘤周出现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水肿和坏死区可在低信号中出现更低信号区,如在转移瘤中出现出血,则又可呈高信号,脾脏很少单独发生转移,往往是同时累及肝脏和淋巴结。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比较
超声方法简便,但机器设备和操作者的经验可影响病灶的显示,一般直径10mm以上的病灶是可以发现的,区别病灶为实质性还是囊性是敏感的,此外超声还能检查腹部其他脏器有无累及,如肾上腺,肾脏,盆腔等,放射性核素仅能显示直径大于20mm的占位病灶,且形态显示较差,定性较难,MRI对脾脏内占位病灶的显示决定于脾脏和病灶的信号强度,以及是否为弥漫性,如果病灶内有液化坏死,则水分增加,T2延长,在T2加权图像上产生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有时很难发现,顺磁造影剂的应用可以缩短T1使病灶易于显示,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依次为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上述方法的结合使用可相互弥补,提高检出率。
2、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spleen, PLS)
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在恶性淋巴瘤中仅占1%,但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仍占首位
病理学上常分4类:
①均匀弥漫型:脾均匀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直径<1mm;
②粟粒结节型:病灶呈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m~5mm;多发肿块型:病灶多发,约1cm~10cm;④巨块型:病灶直径>5cm。
(一)超声检查
超声有相应表现:
①均匀弥漫型:脾均匀肿大,被膜完整光滑,因很小的结节难以显示,故仅见脾内回声略低,脾门血管一般不增宽,凭此可与肝硬化所致脾肿大鉴别。此类型仅在伴脾门淋巴结肿大时,结合临床其它表现与检查后超声才可能提示PLS。
②粟粒结节型:散在分布的点状弱回声,可呈网格状、蜂窝状或筛孔状,内部血流不明显。
③多发肿块型:脾不均匀增大,内见数个低弱回声较均匀团块,可呈分叶状、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间隔多为较规则线状回声,无明显包膜,后方多无明显增强。
确诊为PLS的患者在未切脾的状况下,经化疗好转后,脾肿大程度多可减轻,肿块可变小甚至消失,残余病灶边界模糊,血流信号可明显减少甚至难以测及。造影后病变内部未见造影剂填充,几呈无回声。长期随访可见病灶逐渐变小消失的过程。
(二)CT检查
CT亦有相应的几种表现:
①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均可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脾大,外形不变或呈球形,CT值正常或略低,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但较小病灶CT常不能检出,且脾脏大小的测量方法和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因此较易漏诊。
②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呈球形或不规则形,边界可清楚也可模糊,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与强化明显的正常脾组织对比更清楚。如果动脉期脾小梁不显示或脾实质呈细小非结节状强化,提示可能为PLS。
③巨块型:表现为左上腹巨大占位,正常脾脏可完全消失或仅存少许,易与左肾上腺和肝左叶病变相混淆。
(三)磁共振检查
对于脾肿瘤界不清或难鉴别者, 可予口服超顺磁造影剂。病灶一般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 ,增强后环状或均匀强化。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显示和诊断较有价值。增强后有多种表现:
①弥漫型:表现为不规则的高或低信号区,而正常脾脏特征性的弓形条状影可明显强化;
②多灶型:表现为高信号衬托下的多发低信号灶,可分布于整个脾脏。
③局灶型:T2加权为低信号,这是区别淋巴瘤还是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
3、血管肉瘤的检查
由于转移早,故有时可见肝内转移灶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超声可发现脾大乃至巨脾,脾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灶,可为高或低回声,多发结节时可相互融合,边缘常不光整。发现时多已较大,且向外突出生长,引起脾脏外形改变。伴破裂出血者可探及脾周积液。
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瘤内血流丰富,多为动脉血流。CT表现为界不清的低密度影,呈实性或含囊性坏死区。增强后实质区不同程度强化,可酷似血管瘤的增强表现。磁共振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表现同CT增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