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罹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入院时许多器官都已受到淋巴瘤的浸润。这引发了人们对淋巴瘤的关注。在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3.5/10万,上海约11/10万,且每年以4%的速度上升,新发患者每年约4.5万人,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淋巴瘤在男性十大恶性肿瘤中占第9位,在女性中位列第10位。
在3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中,淋巴瘤的发病率位居肿瘤发病前三位。但由于对淋巴瘤的认识不足,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淋巴瘤病人往往在病情发展得较严重时才被确诊。那么面对淋巴瘤患者我们医生忽略了什么?
忽略之一:查体时发现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患者约3/4的人表现为浅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所谓进行性,就是长的比较快,常常淋巴结这个月跟下个月的体积可能差一倍,甚至更多。无痛性,表现为隐匿性,与炎症性淋巴结肿大有所区别。
忽略之二:门诊遇到酷似感冒的持续发热的年轻人。由于淋巴瘤多见于中青年,30%-50%的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有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盗汗、疲乏等全身症状(B症状),很容易让人们误认为是数次连续发生的感冒。而非霍期金淋巴瘤大约有10%的患者有B症状。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或周期性发热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特别是伴有皮痒、多汗,消瘦,以及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
忽略之三:淋巴结结核经正规治疗1个月未见明显好转或慢性淋巴结炎经一般抗炎治疗半月以上无明显疗效的。
忽略之四:病理诊断中仍以细胞学为诊断依据,未行全面的免疫组化、 遗传学等综合判断。
忽略之五:缺乏对淋巴瘤的发病因素的了解。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病毒:长期、持续的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癌基因被激活,导致部分淋巴细胞恶性增殖。
(二)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抑制免疫机制,发生淋巴瘤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尤其是同时伴有病毒感染的患者的淋巴瘤发生率更高。
(三)细菌感染:如胃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直接相关。
(四)环境因素:如各种辐射、环境污染等。
(五)其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等常并发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及干燥综合征等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疾病也可以并发恶性淋巴瘤。
(六)医源性长期应用如苯妥英钠、麻黄素及抗肿瘤药物等诱发淋巴瘤。
忽略之六:医生只关心淋巴瘤化疗的有效率,忽视治愈率。恶性淋巴瘤是一种最有可能治愈的疾病,常规治疗有效率一般在75%-90%之间,任何一种化疗药物可能都可能有一定的效果(包括激素类药物),这很容易让医生和患者产生一种错觉:无论哪家医院,也不论那种治疗效果都不错。后果是忽略了专业化综合治疗,致使疾病慢性化,减少了无病生存率,或失去了治愈的机会。
忽略之七:过分的夸大了中医治疗和食疗的作用。中医的治疗最大的局限是:即使两个病人也难用同一个方子治疗,因此很难做一个随机的临床研究。另外同西药相比疗效差许多,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仅可在治疗间歇做扶正治疗或放化疗期间做减毒增效治疗。食疗应该算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因为不论是海参、冬虫夏草还是灵芝等食用后不具备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就如同把一小碗稀饭倒进一口大缸中,再盛一碗缸中的汤给人充饥一般。
忽略之八:细针穿刺送病理即可。细针穿刺难以取得足够的标本。最好做完整的淋巴结切除。但Demharter等人认为应用14G的切割穿刺针获得5条淋巴结组织,可以准确地诊断淋巴瘤并分型。
忽略之九:在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千篇一律地使用CHOP方案。而现状是2008年淋巴瘤病理分型达60余种,治疗各不相同。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最新亚类中就有13种之多。临床上通过bcl-10,bcl-6和mum-1等将其化分为GCB型和ABC型后发现对CHOP方案治疗的反应率差异较大,有效率分别是74%和36%。可见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治疗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忽略之十:淋巴瘤治疗的远期并发症。如斯坦福大学的Hoppe RT 等人在2498例HD病人治疗后的死亡原因分析中发现治疗5年后因HD而死亡的明显减少,而治疗相关的死亡陡然增多,15年后其它原因的死亡远超HD死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