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相障碍概念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情严重者在发病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并对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二、双相障碍对大脑的损害
1、结构性影像学研究:多数CT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脑室较正常对照组为大。脑室扩大发生率为12.5%~42%。有些患者有部分脑区灰质变性、体积缩小。
2、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一些抑郁症患者左额叶局部血流量降低、左前扣带回血流量降低,降低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三、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1、情绪高涨:患者感到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笑容满面,兴高采烈,没有难事,有人表现为因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易激惹)。
2、思维奔逸:思维联想加快,言语增多,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内容丰富,诙谐幽默,患者自身感到脑子变得非常灵敏、聪明、反应迅速。自我感觉良好,夸大自己的能力、财力、地位,认为自己有本事,可以做大事、挣大钱。
3、活动增多: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要干大事,要做许多事。精力旺盛,睡眠需要减少,不知疲倦。做事有头无尾,易转移注意力,行为草率、不顾后果。好花钱,追求享乐。易与周围发生冲突,性欲增强、性行为轻率。
躁狂状态严重时可表现出不协调症状,言语、行为紊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常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不认为有病。
(二)抑郁发作:
1、情绪低落:患者兴趣缺乏,无愉快感,高兴不起来,疲乏无力,精力下降,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对今后感到没有信心,生活懒散,行为被动。程度较重的可有幻觉、妄想等症状,有悲观绝望、厌世言行。常伴随担心多虑,紧张不安,心情烦躁、躯体不适等焦虑症状。
2、思维迟缓:患者言语减少,声音低沉,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浆糊一样开不动了”,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行为迟缓,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整日卧床,不想上班,不愿外出,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顾。
4、躯体症状:很常见,有严重失眠,食欲紊乱,精力不足,性功能下降,体重下降,全身不固定疼痛、闭经等多种躯体不适感,症状在晨间加重。
四、双相障碍疾病特点:
1、是一种复杂的可以复发的障碍。
2、发病年龄早:起病高峰年龄15-24岁。
3、性别:双相I型男女患病机率均等,双相II型则以女性常见。
4、 诊断困难:通常5-10年后才得到确诊。
5、自杀风险高:1/3尝试过自杀,最终10%-20%死于自杀。
6、双相障碍的复发率高,反复发作者预后更差。
7、躯体疾病风险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患病风险。
8、心境发作:躁狂、轻躁狂、抑郁、混合发作等多种形式。
9、共病多。
10、虽双相障碍可自行缓解,但不加治疗会使病程延长,复发增加。
11、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10%转为慢性症状。
五、双相障碍的疾病负担和危害
1、双相障碍疾病负担很重,在15~44岁年龄组伤残调整生命年减少前10位精神疾病中,双相障碍排在第三位,中国各种疾病负担中双相障碍排第13位。
2、双相障碍的复发率高,反复发作预后更差。
六、抑郁症具有下述特点要高度注意是否潜在双相障碍的出现
1、发病早;
2、 抑郁频繁发作,且发作时间短;
3、双相障碍一级亲属家族史;
4、病前具有情感旺盛和(或)循环气质和(或)边缘型人格障碍;
5、季节性情绪变化;
6、既往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差和(或)治疗后心境快速变化和(或)诱发躁狂或轻躁狂;
7、睡眠过多和(或)日间困倦;
8、贪食或体重增加;
9、精神运动性迟滞;
10、有精神病性症状;
11、有产后抑郁。
七、双相障碍的长期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发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长期治疗原则: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常呈慢性过程,所以,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长期治疗包括三期: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
八、双相障碍预后不佳的原因
1、高复发率:90%以上反复发作;
2、高自杀率:25%~50%自杀未遂,11%~19%自杀死亡;
3、高共病率:46%伴酒精依赖,60%伴药物依赖;
4、疾病负担大。
九、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十大线索
1、发病年龄早(首次抑郁发作年龄<25岁)。
2、发作性心境不稳定:指心境波动很大,抑郁、焦虑、欣快、烦躁不安、紧张、激越、易激惹、冲动、愤怒等病理情绪呈短暂发作,持续数小时或1~2天。
3、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特征:包括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睡眠过多,灌铅样肢体麻痹体验,短暂欣快发作,伴精神病性特征,伴各类焦虑如恐惧、强迫、惊恐发作等,伴经前期烦躁障碍、癔症样烦躁,抑郁发作具有季节性等。
4、抑郁频繁发作,一年内抑郁发作超过4次;
5、抗抑郁剂治疗引起转躁。
6、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
7、病前情感气质;
8、边缘性人格障碍。
9、轻躁狂发作维持2~3天。
10、烦闷性躁狂:其主要表现为:烦躁、焦虑、沮丧、易于激惹、冲动、自控下降、缺乏理智、活动性增高、思维过分活跃等,这些表现可以在抑郁相中间穿插或交替出现。
十、影响维持治疗依从性的因素
1、疾病因素:物质滥用、既往住院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疾病洞察力下降。
2、用药因素:药物不良反应、每日获益不明显、每日服药量及次数多。
3、患者态度:不认为有用药必要、对用药态度消极、感觉外貌变化明显、感觉生活目标受到干扰。
十一、双相障碍复发风险增加的预测因素
1、近期有物质滥用障碍史;
2、早期语言虐待史;
3、女性;
4、首次抑郁发作较晚;
5、非典型特征 (如伴有强迫、与心境不一致的精神病症状等);
6、发作间残留症状;
7、快速循环、不工作或社交损害;
8、无人监管患者服药。
十二、预防复发的六大口诀
1、药物治疗需坚持;
2、家庭关爱不可少;
3、心理治疗减压力;
4、提高患者应对力;
5、定期复诊要记牢;
6、复发症状早识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