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常常是医生“出力不讨好”,病人痛苦不堪的漫长求医治疗过程。门诊中也会碰到因多次的手术切开及反复破溃所致乳房严重毁形,接触到因反复不彻底手术治疗而心身憔悴的患者,也遇到因为病变长期不愈而坚决要求把乳房整个切除(乳房单纯切除术)的病人。
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以乳晕处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周纤维化和多量炎性细胞,特别是浆细胞浸润为特征。过去其命名较为混乱。因常发生于非哺乳期,又称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特别是有人认为该病变的成因是乳腺导管扩张,故称其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目前基本上统一其称谓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认识。该病好发于30~40岁经产、非哺乳期妇女及绝经后老年妇女。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
①发生于非哺乳期
②多伴有乳头发育不良或乳头畸形(乳头凹陷、乳头分裂、乳头扁平等)
③破溃瘘管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④乳房外观易毁形,临床容易误诊治。
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和多样化,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见的临床表现有:
①乳房肿块:临床最为多见。在出现管壁纤维化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时,乳腺可扪及一个或几个坚硬的大小不等的圆形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房中央区。肿块多呈扁平结节状,结节部较硬而结节的间隔部较软。肿块多伴慢性炎症性改变。部分病例有时呈急性炎症改变,乳房肿、痛、红,并有脓肿形成,一般病程较长,炎症可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
②乳头溢液:乳头溢液多为水样、血清样、棕色液或乳脂样液,或为稠脓样分泌物,血性液少见。
③乳头内陷:少数病例由于管壁纤维组织收缩而使乳头及其周围皮肤下陷或乳头偏斜,多发生在有乳晕下肿块者。这点常常误诊为乳腺癌。
④非周期性的乳房疼痛。
临床上常将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分为两个类型:
一、瘘管型:即慢性复发性乳晕旁脓肿或瘘管。多见于未婚少女或年轻妇女,90%伴有乳头发育畸形。因为乳头发育不良,乳头内翻必然造成导管扭曲变形,内容物排出不畅。乳头内翻(凹陷)使自然脱落的表皮细胞积聚、潮湿而糜烂,引发输乳管出口的堵塞,大导管内脂肪类物质积聚、变性,刺激导管壁引发导管周围的炎性反应。因为类脂性物质是自体产生的,诱发的炎症属于变态反应。而不是像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那样由细菌感染引发的化脓性炎症。故炎性反应缓慢,初起症状轻微,不发烧,疼痛不剧烈。
一直到乳晕旁的某一部分出现红肿或一个小脓包才去就医。如果接诊医生不认识这个病,以为像体表其他部位的小脓肿一样切开引流就好了。切开或自行破溃就是瘘管的外口,其实瘘管早已形成,瘘管的内口就在乳头下的输乳管或接近输乳管的大导管,大导管原来的柱状上皮细胞化生成鳞状上皮,形成炎性坏死病灶。如果不切除内口处的病灶和整个瘘管,外口是不会愈合的,切开引流只能解决脓肿问题,是不能彻底治愈这个病的。
二、肿块型:即慢性炎症包块,可有多处破溃。多见于中年妇女,多伴有乳头内翻或分裂,但也有乳头正常者。发病可能与导管扩张有关。肿块距乳头较远,与皮肤粘连,很像乳癌。肿块呈慢性炎性改变,质地韧,边界不清,轻微压痛,可以突然增大,或有时大,有时小。红肿破溃,形成多处复杂的瘘管或窦道,破溃口总与乳头后的病灶相连,所以局部切开清疮不可能愈合。
这种肿块型的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在诊断上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与乳癌相鉴别,曾有误行乳癌根治术的报道。必要时可穿刺细胞学检查。如果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炎性包块较大,用中药治疗,使肿块变小。一般需服药一个月以上,争取最佳的手术时机,彻底切除病灶,最大限度的保留乳腺正常组织,保持乳房外形,并做乳头内翻整形术,
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前极易误诊,尤其是无皮肤改变者更易误诊。该病并非癌前病变,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与乳腺癌鉴别,如果初起的病灶离乳头较远,或位置深在,这种慢性炎症的肿块,会引起皮肤粘连,与乳腺癌不易鉴别。如果为多发瘘管,脓水不断,可误诊为乳腺结核。手术切除肿块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与治疗的根本措施。中医药治疗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扩张的导管和导管周围炎症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掌握好手术时机,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促进手术时机的到来。彻底切除病灶,可取乳晕旁切口,翻转乳晕,切除病变的大导管周围的病灶,切除所有的炎症坏死部分直至正常腺体,但原则上应避免单纯乳房切除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