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即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装置,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CT是利用X线束对头部一定层厚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透过X线,产生可见光,经转换器变为光电流,再由模/数转换器变为数字,送入电子计算机处理。最后,由模/数转换器,将数字信息重建成CT图像。故CT具有组织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安全和迅速等特点,对显示脑组织各种结构具有很大价值。CT的应用,使许多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能及时和准确诊断。
CT对脑梗塞、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诊断价值大,应作为首选。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对血管造影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只显示“纯血管”本身,消除周围软组织和骨质等干扰的一种减影技术。目前通用时间减影法,即经导管向血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造影剂的前后一段时间内,把需要检查部位的影像数据,分别输入电子计算机的两个存储器中。然后,随即给以减法指令,电子计算机将从造影后的数据中,减去造影前的数据。其结果再通过转换系统,仅得到造影血管的显示。其余软组织及骨质影像则被消除。
根据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途径不同,分为动脉DSA和静脉DSA两种方式。目前,以动脉DSA常用。
脑血管DSA对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MRI即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简称,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产生的信号、进行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任何物质中的原子核均有运动属性,氢原子核也不例外。氢原子核在人体内含量最多,它的运动形式呈自旋性,带正电,具有磁矩。将人体被检部位,防入均匀静磁场中,氢质子自旋轴即按磁场磁力线方向排列。
若给一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氢质子,吸收能量后,就会发生磁共振现象。射频脉冲中止后,氢质子吸收的能量就会释放出来,以恢复原来所处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完成弛豫过程需用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弛豫时间分两种,一种是自旋一晶格弛豫时间,用T1表示,是指氢质子把吸收的能量,传授给周围原子核所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用T2表示是指氢质子从高能级恢复到低能级状态所用的时间。人体不同的组织与病理组织,由于所含氢质子的状态不同,都各有相对固定的T1或T2,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磁共振成像的基本所在。
必须指出,CT只有一个吸收系数差异成像,而MRI具有丰富的T1、T2和质子密度等多种参数成像。因而,MRI反映的是MR信号强度或T1、T2等的状态。如主要体现组织之间的T1时,为T1加权像,它对显示解剖结构细节最好;如主要体现组织之间的T2时,为T2加权像,它对判断病变组织特性最好;如主要体现组织之间的质子密度差异时,为质子加权像。所以,同一个磁共振扫描层面,可同时有上述三中不同的图像,比CT显示的内容更丰富。
此外,MRI具有比CT更高的组织分辨率,且可直接多方位成像,无颅骨伪影干扰,又具有血管流空效应等特点,使对脑血管疾病的显示率急诊断准确性,比CT更胜一筹。CT能诊断的脑血管疾病,MRI均能做到;而对发生于脑干、颞叶和小脑等的血管性疾病,比CT更佳;对脑梗塞、脑出血的演变过程,比CT显示更完整;对CT较难判断的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MRI比CT更敏感。
彩超:
TAD: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采用低发射频率与脉冲发射技术相结合,使超声波穿透颅骨较薄部位,无创地获取脑底动脉血流速度,借以反映脑循环的功能状态。
多普勒超声检查最基本的参数为血流速度与频普形态。血流速度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最高流速(Vd)及平均流速(Vm),以Vm最具代表性。血流速度增加可表示高血流量、动脉痉挛或动脉狭窄;血流速度减慢则可以是动脉近端狭窄或循环远端阻力增高的结果。
傅利叶系数(FPI)为一组新的频域阻力指标。依据对多普勒血流波形包络线进行快速傅利叶转换,各频率成分在原始波中所占比例,即FP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