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
引起脑梗死的根本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中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获得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使局部脑组织的代谢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超过一定限度的供不应求现象所致。
血液供应障碍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血管病变最重要而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其次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其他还有血管发育正常,如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可发生血栓形成,或出血后导致邻近区域的血供障碍;脉管炎,如感染性的风湿热、结核病和国内已极罕见的梅毒等所致的动脉内膜炎等。
2、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病变处内膜粗糙,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以及释放更多的五羟色胺等化学物质;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含量的增高,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致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病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贫血等和各种影响血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均使血栓形成易于发生。
3、血流改变脑血流量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的改变是影响局部血流量的重要因素。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3kPa(70mmHg)和高于24kPa(180mmHg)时,由于血管本身存在的病变,血管狭窄,自动调节功能失笑,局部脑组织的血供即将发生障碍。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加速或加重脑动脉粥样硬化,亦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常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大多数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此外,导致脑梗死的另一类重要病因是脑动脉的栓塞即脑动脉栓塞性脑梗塞,简称为脑栓塞脑栓塞病人的供应脑部的血管本身多无病变,绝大多数的栓子来源于心脏病。
一、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旧称脑血栓形成。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硬化。最常见的伴发病是高血压。两者之间虽无直接的病因联系,但高血压常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加速、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发生与全身各处动脉管壁的非炎症性病变。其发病原因与脂质代谢障碍和内分泌改变有关,确切原因尚未阐明。
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全伸各处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同,主要改变是动脉内膜深层的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及各种继发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管腔狭窄需达80-90%方才影响脑血流量。硬化斑块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如病变逐渐发展,则内膜分裂、内膜下出血(动脉本身的营养血管破裂所致)和形成内膜溃疡。内膜溃疡处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使管腔进一步变狭窄或闭塞;硬化斑块内容物或血栓的碎屑可脱入血流形成栓子。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发展,较同样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在年龄方面晚10年。60岁以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率增高。男性较女性稍多。高脂肪饮食者血胆固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时易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他如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红细胞增多症病人中均有较高发病率。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约占卒中的60-80%。本病起病较其他脑卒中稍慢些,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半天、甚至一二天达到高峰。数天到一周内逐渐加重到高峰极为少见。不少病人在睡眠中发生。约占小半数的病人以往经历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起病时可有轻度头痛,可能由于侧枝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所致。头痛常以缺血侧头部为主,有时可伴眼球后部疼痛。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生偏瘫时意识常很清楚。如果起病时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大脑半球较大区域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上脑干的功能,而 在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意识障碍。
脑的局灶损害症状主要根据受累血管的分布而定。例如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侧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侧半球病变伴偏瘫无知症。病人的两眼向病灶侧凝视。如病灶侧单眼失明伴对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大抵为颈内动脉病变无疑。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可使整个大脑半球缺血造成严重症状,也可仅表现微不足道的症状。这种变异极大的病情取决于前、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浅表动脉等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状况。如瘫痪和感觉障碍限于面部和上肢,以大脑中动脉供应区缺血的可能性为大。大脑前动脉的脑梗死可引起对侧的下肢瘫痪,但由于大脑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供应,这种瘫痪亦可不发生。
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及上脑干,脑梗死可出现对侧同向偏盲,如病变在主侧半球时除皮质感觉障碍外还可出现失语、失读、失写、失认和顶叶综合征。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同向偏盲、皮质性失明、眼肌麻痹、发音不清、吞咽困难、肢体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四肢瘫痪。可有后枕部头痛和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防治 患动脉粥样硬化着应摄用低脂饮食,多吃蔬菜和植物油,少吃胆固醇含量丰富的食物和动物内脏、蛋黄和动油等。如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应重视对该病的治疗。注意防止可能引起血压骤降的情况,如降压药物过量、严重腹泻、大出血等。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经常进行适当的保健体操,加强心血管的应激能力。对已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积极治疗。这是防止发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环节。
二、 脑栓塞
由于异常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
部动脉,造成血流阻塞而产生脑梗死,称为脑栓塞,亦属于缺血性卒中。
脑栓塞约占卒中发病率的10-15%。2/3的复发均发生在第一次发病后的1年之内。
脑栓塞的病因 脑栓塞的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性三大类。
脑栓塞的临床表现 脑栓塞的起病年龄不一。因多数与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有关,所以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极急骤,大多数并无任何前驱症状。起病后常于数秒种或很短时间内症状发展到高峰。个别病人可在数天内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系由反复栓塞所致,脑栓塞可仅发生在单一动脉,也可广泛多发,因而临床表现不一。
除颈内动脉栓塞外病人一般并不昏迷。一部分病人可在起病时有短暂的 意识模糊、头痛或抽搐。神经系统局灶症状突然发生,并限于一个动脉支的分布区。因栓塞约4/5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前半部的分布区,因而临床表现是面瘫、上肢单瘫、偏瘫、失语、局灶性抽搐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系统病变的表现。
偏瘫也以面部和上肢为重,下肢相对较轻。感觉和视觉可能有轻度影响。但一般不明显。抽搐大多数为局限性,如为全身性大发作,则提示梗塞范围广泛,病情较重。1/5的脑栓塞发生在脑底部动脉环的后半部的分布区,可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表现。
脑栓塞的治疗 防治心脏病是防治脑栓塞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旦发生脑栓塞,其治疗原则上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相同。病人应取左侧侧卧位。右旋糖酐40、扩血管药物、激素均有一定作用。由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等心源性脑栓塞的充血性梗死区极易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