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以准确发现乳腺癌,且方法简便、安全、创伤小,费用低廉,是一种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高的微创检查方法,易被患者所接受,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应用范围。但它只能做病理细胞学检查而不能做组织学方面的检查,无法判断细胞起源,通过制作细胞蜡块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可以进一步辅助诊断。
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可进行新辅助化疗或放疗,并根据初步的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指导化疗方案。对反复针吸细胞成分少或有疑问,难以作出细胞学诊断的病例,而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者,应建议手术活检。如若细针穿刺做出肯定诊断的病历,可以常规做免疫组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乳房彩超、乳腺钼靶、乳腺核磁、乳腺PET-CT、粗针活检、钩针定位、乳管镜活检等手段的应用,为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但终其实用、价廉的效果来说,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都无可媲美。
而且,通过临床观察,对结节状增生腺体组织、条索状增生腺体组织、块状增生腺体组织等有形的乳腺增生性疾病,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能够取得针灸疏通经络,针灸镇痛,针灸散结的效果,达到了对乳腺增生病变诊断和治疗的完美结合。
细针穿刺方法:采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筒芯的后面加特殊制成的手柄,起到手握方便,保持持续增大负压的作用。
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肿块,穿刺针进入肿块内,右手用力握住特制手柄成负压,穿刺针在肿块内来回抽取2~3次,必要时在肿块不同方向穿刺,但针尖不应超过肿块的对侧面,以免如果为恶性肿瘤时将肿瘤细胞推向对侧的正常组织内,引起肿瘤的播散。
吸取后,退出肿瘤将针筒去除,去除负压,再将细针拔出。然后将针筒抽吸一些空气后再连接针头,针筒内的空气推出,将针头内的液体及细胞置于玻璃片上,快速制成涂片4-5张,DQ染色。
DQ法是将滑液涂片放在空气中干燥,然后相继在甲醇固定液中蘸5次,染色液I(曙红G)中蘸5次,染色液II(噻嗪染料)中蘸5次,然后用蒸馏水小心冲洗。整个染色过程大约需用15秒钟。
随着社会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乳腺癌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乳腺癌患者因而能及早就医,使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变得可能。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乳腺癌从“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转变到“最小有效治疗”的理性手术方式上来,乳腺癌的治疗从单一的解剖生物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学模式转化,但在作出乳腺癌临床诊断并进行治疗之前,必须通过活检取得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方可进行进一步具体治疗。
为此,若能外科手术前微创明确诊断,可为医生及患者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并根据患者个人具体情况选择更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使得乳腺癌治疗更加合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不仅达到了诊断的微创,并且取得了治疗的主动,特别对钼靶分类达到3级的患者有早期诊治的积极意义。
随着细胞学诊断技术的提高,该项检查已经扩展到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检查、DNA定量测定、端粒酶检测、性激素受体检测、Her-2测定等。
对于临床可触及乳腺病变患者,临床医生更青睐持续负压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其简单、快速、经济,病人痛苦小,穿刺后并发症少,市妇产医院乳腺外科研究了细针穿刺后细胞涂片,采用DQ快速染色法,可在1分钟之内完成染色,并进行判断,较其他方法简单快速,且该检查方法对乳腺肿瘤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
通过对100例细针穿刺细胞学肯定诊断的乳腺癌患者,经术中快速冷冻及病理活检为癌,无假阳性诊断,可见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癌方法可靠,并可作为临床医师实施手术的依据。
肿瘤分子标志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异常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反映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生物学行为。ER、PR、CerbB-2和Ki67是具有经典意义的一类标志,其表达状态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化疗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因而免疫组化染色变成最常用来评估肿瘤组织学状态的方法。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细针穿刺标本的免疫组化是否能准确反应整个肿瘤的组织学状态。将细针穿刺吸取的细胞制成细胞蜡块,其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切片,用于多种抗体染色以满足诊断需要。
细胞蜡块作为细胞学诊断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在国外已作为常规技术操作。与金标准病理组织相比,细针穿刺存在细胞数少的缺点,只能通过采用多方向,甚至多点取材以便得到更多的细胞数,并且在完成直接涂片后把针头内残留的细胞冲洗出来制成细胞蜡块。
细针穿刺细胞学微创诊断方法简单、快速、经济、准确,不仅可为乳腺肿瘤进行定性诊断,其诊断符合率高,而且通过制作细胞蜡块使得细胞学免疫组化变得简单、实际,可以准确反应整个肿瘤的组织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