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疗法是利用高温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和神经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1931年Kirschner用特制的穿刺针行半月神经节穿刺,然后通以小量电流,以达到凝固半月神经节内神经细胞的目的,称为电凝治疗。由于复发率高且有包括失明、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后来有人不断加以改进,主要是降低电流以此减少并发症。直到1965年,Sweet发明了差动射频加热装置,将此法改进为所谓射频疗法。其方法是:用针干绝缘而尖端不绝缘的穿刺针,行半月神经节穿刺,穿刺成功后,用射频发生器通上电流慢慢加热,每2分钟增加5℃,通常50℃可造成较重的感觉减退,70℃时痛觉消失,其机理是加温到70-75℃时,传导痛觉的相对较细的Aδ和C纤维因变性而丧失传导功能,但传导触觉的粗纤维仍可保留,因而可达到无痛而保留触觉的效果,还可避免角膜溃疡等合并症。利用不同神经纤维对温度耐受的差异性,有选择地破坏半月神经节内传导痛觉神经纤维,而保留了对热抵抗力较大的传导触觉的神经纤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