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疾病的本质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和认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条件。针对病因而采取的防治方法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是引发疾病的两个重要原因,致病因素是外因,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邪气。人体抗病能力是内因,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正气。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而,现代医学体系仍是以著名的结构性原则为前提,主要是按器官与组织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生理功能把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如:神经、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免疫、生殖、造血、运动等系统。人们习惯于按个各系统来研究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疾病的概念也必然是在以结构为主的各系统上,如: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诊断、治疗多着眼于各系统和器官上,医疗机构的设置也是按器官、系统分为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这种思路和方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使现代医学得到迅猛发展,使人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便于患者就医,但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它容易使医生的思路局限,由于学科之间的交流较少,造成我们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诊治能力减弱,有许多疾病甚至是常见病长期处在原因不清、机理不明的状态。脊柱医学及其脊柱相关疾病理论的出现,在病因学方面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它打破了以往的分科界限,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规律。
脊柱相关疾病是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病因学方面的重大进展,虽然它从正式命名到现在仅仅 21年,但由于它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而且临床治疗效果好,实用性强,大部分治疗方法属于自然疗法或绿色疗法范畴,患者容易接受。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这个学科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实践基础,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是对许多常见病发病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起初是源于临床实践,许多临床医生,在治疗脊柱疾病时,偶然治好了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只是用现代科学手段系统研究的人较少。祖国传统医学中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及四肢的许多俞穴与内脏器官有着功能上的联系,并在临床上采用捏脊和点穴、针灸等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胃病、痛经等,均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传统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对此已有系统论述,由于是经验的总结,比较抽象,很久以来,并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界的重视。
现代医学自 1927 年、 1929 年、 1958年,先后有国外的学者报道了颈性心绞痛的文章,他们在采用手法治疗颈椎病时,意外的发现病人的心绞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1966年国外的一位医生,通过一系列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血液酶学测定和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证实颈性心前区疼痛确实存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脊柱应力异常的整体作用,只考虑到颈椎增生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结的因素,并没有引起重视。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少数学者开始系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4 年在我国召开了首届全国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 1991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发病与脊柱应力异常有关。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界,对该领域已非常重视,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研究发现:很多内脏慢性疾病的病因,与脊柱应力异常有关,并提出和呼吁,再也不能不重视占人体体重 60%的肌肉和骨头的应力异常对健康的影响。诊治疾病不能只考虑内脏。矫正脊柱治疗和保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比较普及。我国现代医学界虽然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但开展的较早,多是临床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医学院校为数不多。但非常可喜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及实践的结果:脊柱不同节段应力异常对内脏的影响,与我国传统医学经络理论中的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有许多是不谋而合(如:心俞、肺俞、胆俞、胃俞、肾俞…), 这并非偶然。我国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和门派众多,有千百年的历史,有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和经验。这也是中医经络理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脊柱应力异常引起脊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疼痛、麻木、运动障碍,通过现代医学的查体和辅助检查,很容易得到客观依据而被认识和接受,同样是脊柱应力异常引起的内脏神经损伤导致的内脏功能障碍,虽然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它的存在,却由于缺乏更客观的检查手段和量化指标,所以不易被人所认识。
文献统计: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重视和探索,相关的临床报道逐年增多,文献涉及到神经、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的70多种疾病,范围广泛,它为传统意义上的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的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从治疗手段上看,多采取以推拿整脊手法复位为主、配合穴位按压、针灸、牵引、穴位注射、中药内敷外用的综合疗法来进行治疗;从疗效评估来看,除患者症状、体征等软指标外,部分医生已开始利用现代化专科检查方法如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来评估脊柱源性消化溃疡的临床疗效,这些都是可喜的进展。当然,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大多数临床文献还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报道,未设定有效的对照组比较或仅只做了治疗前后的病情比较;在临床诊断和评估标准上,不少研究均未能采取相关学科目前国际、国内公认的标准,从而影响了其结果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不足都将寄希望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逐步地加以提高和完善。
综上所述,脊柱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相对于治疗报道虽然较少,且大多只集中在脊柱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领域,但仍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进展和成果,为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许多可靠的客观依据。
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为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开创了新的防治途径。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完善和成熟仍将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重视:首先,脊柱相关疾病来源于临床,所以必须以临床为本,不断在临床中去加以探索发现和总结,扩大脊柱相关疾病的范围;其次,在临床研究中,医生要加强科研意识,积极吸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再次,脊柱相关疾病涉到多个学科,所以我们要加强同不同学科医生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和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的发展;最后,要重视和加强实验研究,为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研究,是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来立足于现代医学之林的。我们深信,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脊柱相关疾病学这门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学科必将迎来飞跃性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