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尤其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 “何时”及“怎样”进行抗栓?应根据临床事件的急迫性确定抗栓策略, 抗栓治疗兼顾对预后的影响,同时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
卒中风险评分
CHA2DS2-VASc 评分更好区分低、中危
近年来,卒中风险评价陆续出台。2011 年,Lip 等对一组662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4 岁,其中36.1% 为女性,平均随访3.6年,观察卒中及血栓事件,比较在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各种卒中评分系统的价值。结果显示,所有卒中评分系统都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但CHADS2 CHA2DS2-VASc 有最高的预测血栓价值。然而,CHADS2 评分低危者仍有1.4% 发生血栓事件;CHA2DS2-VASc 低危者为真正房颤卒中低危,血栓事件发生率为0。因此,CHA2DS2-VASc 比CHADS2评分更好地区分了低危、中危者,真正地辨别出低危患者,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刘红亮
这部分患者不需要抗栓治疗。
出血风险评估
HAS-BLED 出血评分临床应用肯定
大出血增加死亡风险
2010 年,R.De Caterina 等分析了ACTIVE-W 调查的数据,入选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K 抑制剂抗凝治疗组(3371 例)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联合抗栓治疗组(3335 例)。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均增加死亡率,但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于缺血性卒中;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不增高死亡率。大出血事件中只有严重出血事件(占所有大出血事件68%)增加死亡率。大出血非严重事件与大出血严重事件的区别是,非严重大出血事件需要输血≥ 2 U,但< 4U。与维生素K 抑制剂抗凝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患
者更多发生小出血,更少见大出血或严重出血。出血后血红蛋白降低导致组织供氧降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血管收缩,增加的心脏负荷等都导致预后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的近期预后主要与出血发生部位有关,而随后频繁地中断抗栓治疗,又增加了血栓风险。
警惕出血和血栓重叠发生出血事件的高危患者通常年龄更大,且有更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老年人,出血风险增加2 倍。与70~74 岁的老年人相比,≥ 85 岁的高高龄患者颅内出血(特别在INR 高值时)相对风险为2.5。AFFIRM 研究显示,大出血发生率每增加1 岁,则风险增加5%。我中心的一组105 例高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5 岁)的调查结果显示,21% 的患者存在既往脑出血、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肾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26.7% 的患者存在既往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心房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外周血管栓塞等;8.6% 的患者同时存在出血和血栓风险的疾病。
出血评分更有千秋
HEMORR2HAGES 评分系统将年龄≥75岁作为危险因素,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肝或肾脏疾病、酒精依赖、肿瘤、血小板降低、再出血风险、未控制的高血压、贫血、基因、跌跤风险、既往卒中或TIA 等。该评分系统复杂,临床较难掌握应用。继而,Shireman 等在26 345 例≥ 65 岁的老年房颤患者中,建立了一个包括8 个因素的出血评分系统,通过这个评分发现,出血低危患者为0.9%、出血中危为2.0% 及出血高危为5.4%。方程式如下:
危险得分=0.49( 年龄≥ 70 岁)+ 0.32(女性 )+ 0.58(远期出血事件)+ 0.62×(近期出血事件) + 0.71(酒精/ 药物滥用)+ 0.27(糖尿病) + 0.86(贫血)+ 0.32× (抗血小板治疗),评分≤ 1.07 为低危,1.07~2.19为中危, ≥ 2.19 为高危。但该评分临床可操作性仍较差。2010 年“ESC 房颤管理指南”推荐的HAS-BLED 是近年来应用良好的出血评分系统。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史或出血倾向、不稳定的INR、年龄> 65 岁,药物治疗或酒精滥用。
高龄患者血栓及出血
风险相互交织,更易发生“双向事件”
我中心对220 例老年房颤患者(平均年龄83.1 岁)进行了调查,该组患者平均CHADS2评分为3.0,CHA2DS2-VASc 评分为4.6,HAS-BLED 评分为3.0。随着年龄增加,CHADS2、CHA2DS-VASc 基础的卒中风险以及HAS-BLED 基础的出血风险都增高。随着年龄增加,出血风险的增加更为显著,大出血风险年发生率从65~79 岁组患者的1.9% 增至90 岁以上组的8.7%。在65~79 岁组及80~89岁组,卒中风险均明显高于出血风险,但在高高龄组(年龄> 90 岁)出血风险(8.7%)增加接近于CHA2DS2-VASc 基础的卒中风险(9.8%)。与之相应的是,高高龄组出血事件的发生亦显著增加 (65~79 岁组,80~89 岁组,90 岁以上组分别为3.1%、14.6%、 21.2%), 同时出血事件增加了死亡率。出血事件中主要是大出血事件的发生增加。在发生出血的高龄房颤患者中,约1/3 患者出血后发生血栓事件。另外,5.5%老年房颤患者发生“双向事件”,即病程中发生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双向事件”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6.3 岁,多数患者“双向事件”后将再发血栓事件,死亡率高达22%。
高龄患者抗栓治疗
“灰色地带”者 兼顾预后整体效益
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高龄房颤患者可从抗凝治疗获益。BAFTA 研究对973 例平均年龄81.5 岁的高龄老年患者分别使用华法林(INR 2~3)或阿司匹林(75 mg/d)进行抗栓预防,该组患者卒中及栓塞事件年发生率为华法林低于阿司匹林(1.8% vs. 3.8%);而颅外出血事件,华法林低于阿司匹林(1.4% vs 1.6%)。2010 年“ESC 房颤管理指南”对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进行了推荐( 表1)。年龄≥ 75 岁的房颤患者, 如果同时具有≥ 1 项危险因素(血压, 心衰, 糖尿病, 卒中或TIA)应行抗凝治疗。但高龄房颤患者,应充分评价其卒中及大出血发生风险。高出血风险的高龄房颤患者中,可应用达比加群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因前者具有与华法林同样的抗栓效果,但颅内出血等大出血风险降低。指南推荐,如患者为出血低危(HAS-BLED评分0~2),则应用达比加群(150 mg ,bid);如为出血高危(HAS-BLED 评分≥ 3),则应用达比加群(110 mg,bid)。“中国心血管病专家共识”建议,中国老年人INR 安全窗为1.5~2.5,≥ 75 岁老年人INR 为1.0~2.0,中位数为1.8,且最好不超过1.8。对于卒中及出血高危的房颤患者, 多数患者可从OAC中获益,但在相对低卒中风险和相对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中可能需要终止OAC 治疗。HASBLED评分≥ 3 的患者,无论使用OAC 或者抗血小板药物,在初始抗栓治疗后应常规监测出血风险。对血栓及出血高危患者,很难准确识别出血事件和血栓事件发生之间的“灰色地带”,并予以最大限度的有益抗栓治疗。而发生“双向事件”后再次抗栓治疗也是临床医生的挑战,需要仔细衡量出血及血栓发生风险,以及考虑不同临床事件的预后,抗栓治疗要兼顾对患者预后的整体效益。对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应中止抗凝治疗至少3 个月后再抗凝。但对出血性脑卒中后不足3个月再次发生血栓事件需紧急抗凝时,可在“桥抗凝”治疗(肝素治疗2 周)后恢复OAC 治疗同时严密监测INR,维持INR在达标值的低限。然而,在高龄老年房颤患者中,“双向事件”后再抗凝治疗,INR 值通常很难达标,需严密观察临床出血征象(如口腔黏膜,皮下出血,尿、便隐血等)以达到最大限度抗凝治疗受益。
抗凝管理出路
监测方式和新型抗凝药物不断推新
2010 年10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THINRS 研究,旨在比较房颤或机械瓣膜置入术后患者在家每周自测INR与每月到诊所监测INR 抗凝效果。结果表明,80% 患者有能力在家自行监测INR,调整INR到目标值。两组患者发生卒中、大出血和死亡事件等一级终点事件的时间无显著差别;非卒中的栓塞事件、心肌梗死等次级终点亦无显著差别。自我监测组监测频率增加,INR 达标时间增加,但主要事件发生并无明显减少,而小出血发生增加。为什么INR 达标时间增加,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更好预防血栓的保护作用呢?可能与华法林治疗窗窄有关。近年来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及Xa 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华法林相似,但比华法林更为安全。RE-LY 研究纳入了18 113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低剂量达比加群(110mg,bid)、高剂量达比加群组(150 mg,bid)及华法林组。结果显示,低剂量达比加群组比华法林组出血降低,但预防血栓事件相似。2011 年,《循环》发表了对1270 例电复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观察,研究表明,房颤电复律30 d,与华法林组相比,两种剂量达比加群治疗组卒中及大出血发生率均低或相似。而在对≥ 75 岁的725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分析显示,低剂量、高剂量达比加群及华法林组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20%、0.14%、0.47%/ 年,达比加群对卒中的预防作用独立于年龄和肾功能。目前,正在临床研究的药物也备受期待, 如Rivaroxaban、Apixaban、Endoxaban 、Betrixaban等,希望得到更理想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