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张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病情24小时不再加剧者即可进行,在不影响病人治疗的情况下,康复几乎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除严重脑出血可适当延缓康复外,康复治疗大多应于病后1周内开始进行。
选好床垫:太硬易发生褥疮,太软身体下陷,变换体位不易,臀下陷易发生髋关节屈曲挛缩。
体位改换:每2~3小时翻身一次,侧卧或半侧卧,多卧向健侧。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损伤。
保持良好体位:可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1)仰卧位:头正面向上或向患侧,患侧上肢肩胛带尽量向前伸出,为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在上臂与躯干间放一浴巾卷,防止肩关节内收、内旋;为防止肘关节屈肌紧张,应保持伸展位;患肢下垫软枕,其高度略高过于心脏位,以防止水肿;腕关节略背屈,手握毛巾卷,掌心向上,以防止手指屈曲;患侧下肢、臀部亦应垫以软枕,使骨盆与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压紧或内旋,整个下肢予以软枕或沙袋垫,使患侧下肢维持在正中位或稍内旋位,防止日后因股内收肌群乏力的划圈步伐;膝关节下垫以软枕使稍屈起,踝关节使呈90度,不使下垂与内翻。
(2)侧卧位:患者每日侧卧一定时间,以防止由仰卧带来的伸肌紧张,患侧与健侧卧位应接替进行,健侧卧位为主;患侧在上时,保持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诸指展开或握一毛巾卷,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尽量背屈,健侧肢体则自然放置;患侧在下时,时间要短,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患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开,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为避免受健腿压迫,健、患腿间应放置软枕。
(3)被动活动:只要生命体征稳定,从发病当日起,不能在床上主动活动者,应作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每日2次,活动的肢体应放松,使关节活动充分,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多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关节背屈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谨防肩关节因活动过度受损,肩关节外展、屈曲不得超过90度,是正常的50%,若病人出现痛楚表情时即停止,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
(4)坐位训练:坐位训练先取30度~40度位,每天2~3天增加10度,每天持续5~10分钟,达到能维持90度,持续30分钟后就可训练坐位耐力,轻病人可免去;训练前后注意观察病人反应,测脉搏,必要时观察血压,防止意外;训练半坐位时宜同时保护,不因上肢肌张力下降、肩关节松弛而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将患肢前臂以三角巾悬吊;坐位时,双上肢置于平台或床前移动餐桌上,以后再进入坐位平衡训练,即在坐稳后由两侧或前后交替推动患者,训练调整平衡,此即躯干平衡能力训练。
(5)床上动作训练:与坐位训练同时应作床上活动训练。
①翻身:患者平卧屈肘,用健手托住患肘,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在躯干旋转同时,用健腿抬动患腿即可转向健侧,如患侧上肢尚能伸肘时,则由健侧手与患手对掌相握,健侧拇指应在患侧拇指之下,以便能托举两上臂,屈膝(可由他人帮助),先将上举的双手摆向健侧,再反摆向患侧,乘摆动惯性,就可翻向患侧。
②移动:平卧,先将健足插向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足移动,后用健足和肩支住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再将头顺移至健侧。
③搭桥运动训练:两下肢屈膝,如不能立住,他人帮助扶持,使两膝屈起并拢,两脚心朝床面,另一手扶定臀部,以后嘱患者抬起臀部,形成桥形,可反复进行;如下肢已有力支持,可以开始训练单腿搭桥运动。
④躯干活动训练:两下肢屈曲成90度,膝部并拢,足底平立于床面,然后轻柔有节奏地左右摆动,膝向左摆时,患者头、肩朝向右,向右摆时,头、肩朝向左;另一方法为患者取卧位,患侧在上,工作人员一手扶持患肩,另一手持患侧髋部向相反方向轻柔地有节奏地推动,使患者肩部与骨盆部向相反方向运动;髋、肩反向运动有利于减轻躯干的肌肉痉挛。
⑤起坐训练:由仰卧起坐可分为四步骤,将健侧腿伸置于患腿下方,将患腿带至床侧,病人转至侧卧位并以健侧前臂支撑躯干,将头抬起至直立位,用健侧上肢推动支撑使躯干直立,坐于床边。
在患者顺利完成上述康复进程并取得成效后,就可进入恢复期的功能康复训练。如言语功能、认知功能、ADL能力等的康复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