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临床可伴或不伴胃肠道功能的异常。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长期厌食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易反复感染;反应能力、记忆力下降,脑功能减低;智能滞后,甚至会出现精神抑郁,因此应给予重视。
食欲是如何形成的?
人会感到饥饿而想吃东西与食欲的形成机制有关。当胃里没有食物,血糖水平降低,组织利用糖减少时,会使人感到饥饿。此时,丘脑下部摄食中枢兴奋,于是开始摄食活动。当胃里充满食物,血糖水平升高,组织利用糖增多时,丘脑下部饱食中枢兴奋,就会使人觉得饱了。
未及时添加辅食
研究证实,婴儿对于辅食的添加有不同的敏感期,味觉敏感期在婴儿期4――6个月时,食物质地敏感期在婴儿期6―7个月。如果此期未给予各种味道、各种质地的食物,婴儿往往在1岁后拒食新口味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因而造成偏食和食谱单调。
国内有人分析了传统喂养与小儿厌食症的关系,发现婴儿期日夜频繁喂乳、断乳年龄过大、加辅食年龄太晚、食物品种和喂养方式不当可使小儿在1岁左右发生厌食症。
添加辅食的原则:
对于小婴儿,应适时添加辅食和断乳。辅食的添加原则:
①由少到多,使婴儿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添加鸡蛋黄由1/4个开始,如无不良反应,5――7天后增至1/3――1/2个,逐渐加到1个。
②由稀到稠,如从米汤开始到稀粥,再渐增到软饭。
③从细到粗,如增添绿叶菜,从菜水到菜泥,乳牙萌出后可试用碎菜。
④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能同时添加几种。
⑤辅食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除与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药物影响有关外,还与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心理、社会环境、自然坏境等因素有关
高糖膳食
有些孩子喜欢吃糖果、点心、甜饮料、冰淇淋、巧克力等,随时随地以甜食为零食。甜食类食品会增加血糖浓度,刺激饱觉中枢产生饱感,使孩子没有饥饿感。
据调查,在食欲不振的儿童中,大多数从来不喝白开水,只喝甜饮料,如橘子汁、果汁、蜂蜜水、汽水等。许多孩子并不是因为口渴,而是因喜欢甜味而喝饮料。这些含糖饮料自然会使血糖升高,饱食中枢兴奋从而产生厌食。此外,大量的甜饮料会冲淡胃酸和其他消化液,减弱消化功能而导致食欲不振。
高脂膳食
含脂肪高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长,胃排空明显延缓,进入肠道后的消化吸收速度亦较慢,不易出现饥饿感。而且由于小儿脾胃功能较差,经常吃脂肪高的食品,可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脾胃不能运化这些食品,就会出现伤食的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胃疼、腹部胀满或大便干结。
冷饮过度
儿童的胃肠道黏膜柔嫩,对摄入食物的温度比较敏感。0℃的冰淇淋进入37℃的消化道内,可刺激娇嫩的胃肠道,使黏膜血管收缩而影响消化液分泌和胃肠消化功能,导致小儿食欲不振。而且冷饮中糖分较高,造成儿童缺乏饥饿感,引起小儿厌食。
其他
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在饮食结构安排中,蛋白质(蛋、肉、乳类)或糖类(甜食、巧克力等)所占比例过大,反使食欲下降。正常儿童每隔3――4小时胃内容物要排空、血糖要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如果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长期如此,不仅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还可引起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平衡膳食的具体内容
引起小儿不爱吃饭的原因很多,预防主要应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包括建立科学喂养方法、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以及纠正目前营养不平衡状况,使孩子营养吸收合理、平衡。
家庭安排平衡膳食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食物多样化:只有摄入丰富的各种食物,才能满足全面营养的需求,也就是要求构成膳食的食品种类要多种多样,如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奶及豆制品类、油脂和糖类等,都应适量摄入。
②食物均衡性:平衡膳食应根据不同年龄,以每日所需营养素供给量为基础,避免某些营养素太过与不及,如按供热量计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大致为15%、35%、50%;三餐热能分配要平衡,早餐占35%,午餐占35%,晚餐占30%。
③个体化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动态地调配不同属性的食物,并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
精神心理因素
强迫进食
有的家长不了解小儿身体增长的规律和特异性,也不能掌握孩子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生理需要,错误地认为“多多益善”,吃得越多家长越高兴。当孩子吃得不多时,总是以家长的尊严命令、强迫孩子进食,在这些情况下,会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长此以往,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会更加厌食。
注意力分散
小儿进食时,如注意力集中,就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来对食物的色、香、味进行“品尝”,从而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促进胃液分泌而提高食欲。因此,整个进餐过程要让孩子思想集中于吃饭这一件事上,不能让孩子边吃边看电视,更不能边玩玩具边吃饭。一些家长到处追着孩子喂饭,或千方百计引诱孩子吃饭,这样的孩子被动吃饭,对饮食不感兴趣。长此以往,都会使食欲低下。此外,环境变更、学业过重、家长“有求必应”,且孩子少吃一点儿就心疼的不科学育儿心态,对孩子的精神情绪都会有所影响,均可造成厌食症。
情绪是如何影响食欲的?
人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对胃肠的消化、摄食、饱食中枢有影响。情绪不好时,大脑皮质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性降低,使胃肠分泌减少,蠕动减弱,从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也随之降低。这样一来,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人就没有饥饿感而不想进食。
微量元素锌缺乏
缺锌影响舌味蕾细胞更新和唾液磷酸酶的活性,使味觉敏感度下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异食癖等,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地图舌等。缺锌严重可能损害机体免疫功能而容易感染。缺锌会使大脑DNA和蛋白质合成障碍,引起智能发育迟缓。
疾病因素
临床上可以导致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的疾病有很多,常见的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结核或其他急慢性感染等全身性疾病。这些疾病可累及消化系统,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力减低,都可以表现为食欲不振。另外,如肠道寄生虫感染、长期便秘或因肾脏疾病而长期低盐饮食时,亦可引起食欲下降。
药物影响
服用一些药物(如红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后,因其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除引起孩子厌食,还可能伴有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现象。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此外,如果给孩子服过多的钙片、维生素A或D,则孩子亦可出现食欲减退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