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定义
许多慢性肾脏病患者,会随着疾病的缓慢进展,逐渐出现面色苍白,眼睑、甲床苍白,疲乏困倦,精神不振,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心慌,胸闷憋气,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等,这时就要格外谨慎,你可能出现了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贫血的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相关。
按照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 g/L,成年妊娠女性<110 g/L,可诊断贫血。肾性贫血也参照这一标准。通常慢性肾脏病患者,达到3期,大多会发生贫血。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健康人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但由于尿毒症毒素的存在,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寿命约为90天。红细胞把氧气运输给人身体组织的各部位,再从各部位运送出代谢产物,所以红细胞是我们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运输队”。血红蛋白与铁是构成红细胞的主要物质。简单理解贫血就是血液中功能正常的血红蛋白浓度减少及红细胞数量的减少。血红蛋白的减少会造成氧运输的减少,氧是所有体内细胞生存的基础,所以在贫血时全身的组织器官均会出现乏氧状态。
健康人能够维持稳定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数量,既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是靠身体的自身调节作用,这就需要相应功能的激素来传递信息给造血器官--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是这种负责传递造血信息的“传令兵”。当身体缺乏这种激素的时候,就会使骨髓减少造血,造成贫血。肾脏就是产生这种激素的器官。当肾脏功能减退时,EPO生成减少,逐渐就出现贫血。所以肾衰竭患者需要外源性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造血原料,骨髓也不会给我们制造出足够的红细胞,即便制造出了,其形态也不会正常,有的偏大,有的偏小。异常的形态使得红细胞功能下降,并且更易被破坏。要生成红细胞,需要一些重要的物质,其中包括了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铁和生长因子:叶酸与维生素B12。由于尿毒症患者通常都有食欲障碍,会造成造血原料的缺乏,根据临床的需要,有时需要额外补充铁剂、叶酸,特殊情况下亦会需要补充维生素B12。这些造血原料过少不行,过多亦会造成中毒,所以需要定期抽血化验,以指导补充的剂量。
另外,一些系统性疾病亦会造成贫血。如女性患者月经过多;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失血以及频繁的抽血化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消化性溃疡、痔疮;慢性感染及占位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肝硬化时脾功能亢进等。
肾性贫血临床症状
如何知道自己出现了肾性贫血呢?顾名思义,肾性贫血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慢性肾脏病、贫血。
肾脏疾病一直被称为 “隐形杀手”,许多患者在就诊时即被确诊为“尿毒症”而失去了治疗机会。慢性肾病的官方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损害持续3个月以上,伴有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伴有或不伴有肾损害。听起来过于复杂,对于患者来说如果出现腰痛、水肿、纳差、乏力、尿急尿频尿痛、夜尿增多、尿量减少、尿色加深如浓茶、血尿、泡沫尿等就需要就诊肾内科,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判断您是否属于慢性肾脏病人群。另外患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反复泌尿系结石,反复泌尿系感染,多囊肾,以及长期口服止痛药、中草药的患者,亦应该定期就诊肾内科,评价是否存在继发性的肾脏损害。一旦您进入了慢性肾脏病的管理范畴,就需要定期肾内科门诊随诊(最好固定医生),您的医生会根据您所属的分期,进行相应的检查及治疗。
当您达到一定的慢性肾脏病分期后,就要警惕贫血的发生(发病原因见上一篇文章)。如何发现自己贫血呢?早晨起床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是否面色口唇苍白、舌面开裂、头发枯干、消瘦、无精打采,指甲扁平(反甲)无光泽易断裂;平时能够胜任的工作现在力不从心,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心慌,胸闷憋气,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频繁发作心绞痛;有许多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便秘,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异食癖”等。如果怀疑自己存在贫血,可就诊医院行血常规的检查,根据贫血的诊断标准,您的医生会判断您是否出现了“肾性贫血”以及如何治疗。
治疗目标及监测(基于中国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共识)
一、评估贫血的实验室指标:
(1)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2)网织红细胞计数;
(3)铁储备和铁利用指标:包括血清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
(4)病情需要时,可进行维生素B12、叶酸、骨髓病理等项目的检查。
二、什么时候进行血常规的检查:
(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
(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慢性肾脏病 l~3期,每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慢性肾脏病 4~5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3~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慢性肾脏病 5期和透析患者,每1~3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
(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慢性肾脏病 3~5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3个月至少检测1次;慢性肾脏病 5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血红蛋白1次。
(4)接受稳定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每3个月至少监测铁状态1次。
(5)未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每3个月监测铁状态1次,出现贫血时应首先进行铁状态的评价。
(6)未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每3个月监测铁状态1次。
(7)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铁状态的监测频率,以决定是否开始、继续或停止铁剂治疗:开始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时;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时;有出血存在时;静脉铁剂治疗后监测疗效时;有其他导致铁状态改变的情况,如合并炎性感染未控制时。
三、贫血治疗的目标值:
(1)血红蛋白>110 g/L( Hct> 33%),但不推荐>130 g/L以上;
(2)腹膜透析患者铁蛋白100-500ug/l,转铁蛋白饱和度>20%。
写了如此之多,其实小编就是想说,为了治疗肾性贫血而进行的监测项目复杂,不同患者需要达到的治疗目标需要个体化制定,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听从主管医生及专科护士的建议,按时化验,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性贫血的治疗
由于肾性贫血的发生,不单纯只是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减少,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许多尿毒症透析患者会合并其他可以引起贫血的疾病,如感染、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所以贫血的治疗,应该全面、细致、个体化。
一、寻找贫血的原因:
除肾脏功能下降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外,其他造成贫血的原因还包括铁缺乏、合并炎性疾病、慢性失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纤维性骨炎、铝中毒、血红蛋白病、维生素缺乏、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溶血、透析不充分、应用ACEI/ARB和免疫抑制剂、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等情况。所以及时就诊,您的专科护士及医生会帮助您分析贫血的原因,对因治疗。
二、药物治疗:
切忌滥用补血药,必须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症。
多数尿毒症透析患者需要外源性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根据血色素的变化调整用药的剂量、频率、用药途径。通常血液透析患者可以选择静脉注射及皮下注射两种方式(静脉应用需要更大的剂量)。而腹膜透析患者多于家中自行注射,皮下注射方式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故多应用此种注射方法。当血色素超过指标上线时,不要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而是要缓慢减量使用。因为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寿命60-90天,停用初期血色素不会有太多改变,但当这些红细胞老化消亡的时候,同时没有新的红细胞生成,血色素就会迅速下降,所以尿毒症患者切忌不要自行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
由于尿毒症患者食欲下降,进食较少,胃肠道对食物中铁的吸收利用有限,另外尿毒症毒素红细胞寿命较健康人短,故多数会出现铁的缺乏。腹膜透析患者由于缺少开放的静脉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可由通路直接静脉给药),为方便患者,多数情况下应用口服铁剂。如果血色素持续降低,缺铁明显,医生也会建议患者到医院使用静脉用铁。铁不足及过多都会影响身体健康,故需要医护人员的监测及指导。
维生素B12及叶酸适用于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多数透析患者不会缺乏这两种元素,但如果尿毒症患者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有可能造成这两种元素吸收不良。医生护士会根据患者血常规及维生素B12、叶酸的检测结果,给予相应治疗。
雄性激素也可作为抗贫血治疗的一种方法。但是该药物会引起女性男性化(长胡须,多毛,痤疮,声音变粗,月经紊乱等)、高血压、高钾血症、水钠潴留、前列腺疾病等,限制了其在肾性贫血方面的应用。大多数指南亦不推荐使用该方法治疗肾性贫血。
三、输血:
输血主要的优点是能迅速减轻或纠正贫血,对于血色素快速下降的患者尤其适用。慢性贫血治疗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输注红细胞,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适合器官移植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避免输注红细胞,以减少发生同种致敏的风险。因此必须正确掌握输血的适应症。
四、 饮食保健:
贫血者最好不要喝茶,因为食物中的铁,是以3价胶状氢氧化铁形式进入消化道的。经胃液的作用,高价铁转变为低价铁,才能被吸收。可是茶中含有鞣酸,饮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了铁的吸收。其次,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药物会阻碍铁质的吸收,所以尽量不要和含铁的食物一起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有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苹果、绿叶蔬菜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维生素C可以促进高价铁转为低价,故可以随餐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