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令人白天昏昏欲睡,反应灵敏度也降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则会令人有精神。实际上,生活中常有“吃太撑,人犯困”的“饭醉”现象。据此,营养学专家建议,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蛋白质摄入比例要均衡,最好能根据职业特点和健康状况来量身定制个人食谱,以避免超量进餐。
吃肉太多 白天更爱睡
据报道,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对31名健康、非肥胖的成年人进行了饮食和白天精神情况的研究。这些人年龄介于18~65岁之间,平常没有失眠问题。他们在睡眠实验室连续睡4个晚上,然后接受“白天多次入眠检查”(MSLT),并进行了5次饮食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摄取较多高脂食物的人,白天较易嗜睡,对外界的反应灵敏度也受到了影响。而饮食中包括较多碳水化合物的人则没有出现这一问题。同时,一个人白天是否有精神与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取量没有关系。
应根据职业特点选择食谱
要想保持精力充沛,并不一定要专门吃补脑益智食物。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是平衡膳食,保证能量摄入充分,各类营养物质比例均衡。
不要因为某种膳食方案看上去很健康,就照搬照用。制定食谱最好量身定制。要按照不同的职业、近期工作强度、健康状况,计算出每天大约需要的能量,来设计不同的食谱。
青少年因生长发育的需要,对能量需求很大,而成年人能量消耗的波动不大,更需要避免过度进食造成的营养过剩和肥胖问题。
脂肪摄入太多 大脑容易缺氧
西方人的膳食中包括大量红肉、蛋奶制品以及甜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而中国人的膳食以米饭、面条、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居多,脂肪摄入量适中。
当提供的能量超过人体所需时,多余的脂肪将在体内积累,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血液输送也会受到影响,血液中红细胞的载氧能力下降,因而出现缺氧。由于大脑对身体缺氧的反应非常灵敏,人往往会表现出昏昏沉沉的状态。
吃饭也能“醉”人。饭后大量血液流向肠胃帮助蠕动消化,大脑相对缺氧,就会表现得像喝醉了一样犯晕发困,且吃得越多,饭后越容易困。
碳水化合物过量 也会让人变胖
除了会因营养过剩而出现肥胖,患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高脂血症患者常出现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症状,容易演变为心脑血管疾病。
和脂肪、蛋白质比起来,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得更快,分解后,最终以糖的方式向人体供能,而每克糖提供的能量为4热卡。多余的糖最终转化为脂肪。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也会让人变胖,并引发代谢问题。
脑力劳动者要多吃肉?
脑力劳动者要多吃肉?理由是脑力劳动耗能多,需要更多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
大脑工作的最重要能量来源是血糖,而不是蛋白质和脂肪。而不同职业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需要的热量和蛋白质都是有差别的,过多的蛋白质供给,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
不过,脑力劳动者可以适度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和部分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如DHA、亚麻酸等可以保持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能力,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由于人体不能自行合成不饱和脂肪酸,需要通过食物摄取。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深海鱼类,葵花籽、橄榄、牛油果、榛子、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香菇、花菇、猴头菇等蘑菇类,黄豆、赤小豆、绿豆、蚕豆、豌豆、芸豆等豆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