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是危重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降低应激状况下机体的分解代谢反应,改善机体重要脏器和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ICU和住院时间,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目前,临床上危重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比例较低,不合理的营养支持仍十分普遍。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依然是危重患者治疗中值得关注的话题。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况下,机体内稳态失衡,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静息能量消耗增加,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如果危重状况持续存在,机体组织不断被消耗,此时如得不到及时、足够的营养补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质消耗,影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将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影响患者预后。
另一方面,由于危重患者应激初期存在严重代谢紊乱,机体耐受性差,此时不适当的营养物质摄入不仅不能起到有效的营养作用,相反会造成代谢并发症,同样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如何针对危重患者的代谢状况,提供合适的营养底物,维持细胞、组织代谢及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要目标。
事实上,危重患者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应根据不同疾病状况、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机体重要器官功能情况而定。一般说来,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初期,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及内环境多不稳定,需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重要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待循环、呼吸系统及内环境趋于稳定后才开始考虑营养支持。
因此,危重患者发病初期,以补充单纯液体、电解质及100~200g葡萄糖为佳,如需进行营养支持,非蛋白热卡摄入量控制在20Kcal/(kg・d)左右,然后逐渐增加至25Kcal/(kg・d)。临床实践表明,在危重患者应激初期,提倡限制性热卡摄入有助于机体平稳度过创伤应激阶段,减少代谢紊乱,随着病情稳定,摄入热卡及氮量应逐渐增加。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占总非蛋白热卡的60%~7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应激性高血糖是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严重应激状态时葡萄糖氧化受限、糖异生增强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此时如过量的葡萄糖摄入会增加已存在的高血糖,加重代谢紊乱及脏器功能损害,从而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危重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时应避免葡萄糖摄入过量, 葡萄糖输注速率应控制在2~2.5mg/kg.min,同时应配合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目前的证据表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6.1~8.3mmol/L)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脂肪乳剂是肠外营养中重要的营养底物,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提供能量、构成身体组织、供给必需脂肪酸并携带脂溶性维生素等。
危重患者总非蛋白热卡的25%~40%左右由脂肪乳剂提供(严重高脂血症患者除外)。由于传统的大豆油来源的长链脂肪乳剂中亚油酸的含量过高而抗氧化物质含量较低,创伤、感染等高代谢状态时会抑制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增加TNF-a和IL-1b 等前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增加脂质过氧化产生,影响炎性调节反应。
因此,危重患者应慎用纯大豆油来源的长链脂肪乳剂。临床研究表明,近年来出现的结构脂肪乳剂、含橄榄油或鱼油的脂肪乳剂在代谢、省氮、防止氧化应激、下调炎性反应及维护脏器功能要优于传统的大豆油来源的长链脂肪乳剂,因而是危重患者更理想的能源物质。临床上,脂肪乳剂每日的适宜量为1~1.5g/kg,最大量不应超过2g/kg。
适当的蛋白质补充可起到纠正负氮平衡、修复损伤的组织、合成蛋白质的作用。临床上,外科危重患者每日氮摄入量应在0.15~0.2g/kg.d左右为宜,过高的氮摄入量并不能改善省氮作用,相反会增加了机体的代谢负荷。氨基酸溶液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蛋白质供给形式,选用理想配方的氨基酸液可达到较好的营养支持目的。一般说来,平衡型氨基酸液能满足大部分危重患者对氮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