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常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眼花等的感觉。如果患者感到外周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即头晕伴有平衡觉障碍或空间觉定向障碍时,称为眩晕。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头晕常见于以下五种类型:
1、脑源性头晕。见于脑动脉硬化(如基底动脉硬化)或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者压迫椎动脉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由此导致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其临床特点是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三大症状,还有顶枕部头痛、轻瘫、言语障碍情绪易激动等表现,一般病情缓慢发展,此类头晕的特点是在体位转变时容易出现或加重。
2、血管抑制性头晕。常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失眠等而促发。患者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耳石症和美尼尔综合症。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耳石脱落后在内耳内流动,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美尼尔综合症是膜迷路积水引起的,临床表现为眩晕、耳聋、耳鸣及耳内闷胀感。
4、体位性低血压性头晕。诊断标准是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出现低血压症状。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突然变为直立体位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等。
5、心源性头晕。常见于急性心源性脑供血不足综合征,这是心脏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室颤导致的急性脑缺血,可表现头晕、眼花、胃部不适、晕厥等。这一类病因明确,临床症状也典型,不容易混淆。
在临床中,经常有人拿着各种影像学资料来找我们看头晕,往往会说“自己颈椎有退变,左右转动或者屈伸头颈时容易出现头晕或者加重头晕,别的医生说是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就过来看看了”。或者患者会说“我们那里的医生说我的一侧椎动脉变细了”。实际上,患者除了头晕,没有任何神经压迫症状,磁共振上也没有明显的压迫,可能颈椎生理曲度差一点。在临床中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事实上,35岁以上的人基本开始出现颈椎退行性病变(就是所谓的颈椎骨质增生,而这增生往往是比较轻微的,严重的话应该有脊髓压迫症状。)而且很多医生并没有认识到颈椎的椎弓脉左右粗细基本是不对称的,根据尸体解剖、血管造影和超声研究发现,左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右侧。而大部分医生对脊柱疾病并不是很了解,就将这一类患者推到骨科来了。
遇到这一类头晕的患者,我们怎么来诊治呢。
据报道,如果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病人,若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是最常见的病因,而50岁以下仅有一小部分是脑供血不足,若患者有抽烟、喝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年龄可以提前。脑供血不足的特点:多半为阵发性、一过性,一般持续数日可自行缓解,或者经过扩血管、活血化瘀输液或者平卧一段时间后缓解。这一类患者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如果头晕时间超过3个月,而按脑血管不足输液不能缓解,需要考虑其他因素。这部分患者转诊给神经内科诊治。
还有一部分是血管抑制性头晕,多见于体弱的年轻妇女。往往跟情绪、睡眠质量差、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类患者往往在调整睡眠、作息时间、心理辅导后能够改善,我们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做思想工作,简称“话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眩晕症状,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首先考虑的耳鼻喉科的疾病:耳石症和美尼尔综合症。要习惯性问问患者有没有房子在转动、耳鸣、听力下降。如果“有”,高度怀疑,转耳鼻喉科就诊,毕竟这也不是骨科的专业。
剩下的患者其实比例已经很低了,我们还需要和体位性低血压性头晕相鉴别。按理说,照这个比例,到骨科门诊看头晕的患者应该是非常低的,但事实上,比例还是非常高的,初步估计可能有15%-20%的比例,网上咨询的比例可能还要更高。这部分以女性病人居多,主要症状是头晕伴有旋转感,偶然有恶心和呕吐现象,而双上肢却没有明显的麻木和疼痛现象,行走也是正常的,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感到颈部发紧。而中老年人的颈椎往往有退变,容易使临床医师和患者首先考虑是颈椎病引起的。目前出现头晕症状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现在“久坐”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工作姿势,特别是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热衷于上网、打游戏等,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坐车走路都不忘记玩手机,长期低头保持同一种姿势,肌肉僵持、疲劳引发颈椎疼痛。对这一类患者,我们首先建议他调整工作习惯、生活习惯,避免长期低头姿势,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也可以做做理疗。如果已经出现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建议患者睡觉时候在脖子下面垫小圆枕或者市场上卖的记忆枕,来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如果患者主诉症状重,我们也可以给她扩血管、活血化瘀、脱水等输液对症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