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人积累了大量的通过耳朵诊断治疗疾病的经验,并且利用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过简单的阐述,但一直没有形成像舌诊、脉诊那样的完整体系,这里我们不多介绍。
诺吉尔的胚胎倒影耳穴图的提出,对我国医务工作者有很大启发。他的文章和图谱最早由叶肖麟摘译并发表于1958年12月号的《上海中医杂志》上,之后通过我国科研及医务人员30年的实践研究,在验证了诺吉尔“胚胎倒影”学说的基础上,于1987在年韩国举行的“国际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耳穴标准化方案》。确立了我国在耳穴研究领域的世界地位。
国际标准化耳穴图(绿色为内侧穴位)
在这里,徐大夫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耳穴作为各器官系统的投射区实际上是一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区域,“胚胎倒影”的投射规律作为一个总原则来讲是成立的,但各个耳穴区的大小却并不是机械地符合胎儿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胎儿在子宫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胎体各个部分的解剖比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各器官系统的解剖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耳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靠医生细心的望诊,探棒压诊,以及耳廓皮肤电阻的检测,才能准确的定位耳穴。
标准耳穴图固然是标准,但是在耳针临床中还是下面的这张耳穴图更为常用,它包含了不少的经验穴位,值得我们熟悉和掌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