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痣有色素痣、太田痣、伊藤痣、色素性毛表皮痣、雀斑样痣、无色素痣、鲜红斑痣。
色素痣又称为色痣,斑痣或黑痣,可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交界黑痣多见于手掌、足底、口唇及外生殖器部位,表面平坦或稍高,大小在1―2毫米之间,呈淡棕、棕黑或蓝黑色。有癌变可能,可发生为黑色素瘤;皮内痣表面光滑,界线清楚。大于1毫米,呈片状生长,平坦或稍隆起。颜色较深而均匀,呈浅褐、深褐或墨黑,。一般不发生癌变;混合痣:为上述两种混合而成,一般像皮内痣,因有交界痣的成分,故也能癌变。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整形激光美容中心沈华
太田痣是东方民族常见的、以眼周区域青褐色斑痣为特点的色素性胎记,又称上腭部褐青色痣,是波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的蓝褐色斑状损害。大约半数的患者生时即被发现该病,但也有的是到儿童期开始发现,个别病人到青春期才逐渐显现,表现为棕色、灰色及蓝色的斑点所组成的斑片,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的斑点色泽可以单色,也可兼有上述颜色,而且色泽深浅不一。
伊藤痣又称肩峰三角肌蓝褐痣,伊藤1954年描述类似太田痣的色素斑,分布于由后锁骨上神经及臂外侧神经支配的肩与上臂。按神经分布的特点提示黑素细胞可能来源于局部的神经组织。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有些病例可伴发太田痣。其好发于有色人种, 如东方人及黑人,65%的患者出生时即有,其余多在10~20岁之间出现.除影响外观。
色素性毛表皮痣又称Becker痣,青少年发病,好发于肩部、肩胛骨区及前胸,皮损初为淡褐色及褐色斑,境界清楚、边界不规程,皮损随年龄逐渐发展,成年后稳定。
雀斑样痣又称黑子,它可以分布在皮肤的任何部位,以及皮肤粘膜交界处或眼结合膜,表现为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有的略微高起,呈圆形,一般约为针尖至芝麻大小。斑点表面可有轻微的脱屑,但其细致的皮肤纹理没有变化。色素沉着均匀一致,边缘逐渐变淡而接近于正常皮肤颜色。分布亦比较稀疏和分散,日晒后颜色不加深,数目亦不增多。
无色素痣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随年龄增长成比例扩大,损害往往沿神经节段分布,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减色斑,皮疹边缘很不规则、无色素加深,不如白癜风那样明显。有时白斑内混有淡褐色粟粒至扁豆雀斑样斑点,感觉正常, 如压迫周围皮肤使之缺血,则患病部位与周围皮肤界线仍存在。皮损持续终身不变,是神经痣类型之一。
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常在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发生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形状不规则,境界清楚,多见于枕后、鼻梁、前额、眉间,部分病例1岁左右自行消退。
各种痣的传统治疗措施有:冷冻、化学腐蚀、电凝、微波、磨削、放射或同位素治疗、手术切除或植皮。目前新型的激光治疗措施,包括:普通的色素痣可采用超脉冲CO2激光、Q开关激光治疗;太田痣、伊藤痣可采用532nm、694nm、755nm、1064nm、2940nm波长的激光进行治疗,但需达到理想效果,多需3-7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3-6个月左右;色素性毛表皮痣可用超脉冲CO2激光、饵激光进行治疗;雀斑样痣可用超脉冲CO2激光、Q开关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治疗同血管瘤的治疗;无色素痣可行激光磨削,其后行自体表皮移植。
同时各种痣的注意事项包括:色素痣如疑有恶变,必须手术切除并送病检,禁激光治疗;交界痣建议行手术切除,慎用激光治疗;孕妇、糖尿病患者、疑有皮肤癌及瘢痕体质的患者禁忌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痂皮自行脱落,在恢复期注意防晒、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