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不仅严重影响儿童今后的发育状况,而且矮小的孩子常常受到嘲笑、捉弄,因而使他们变得内向、自闭甚至抑郁,以致造成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隐患,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社交退缩等现象。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竞争的日益激烈,矮小症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14年3月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指出,近几年中国、日本、韩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米、1.707米、1.74米,其世界排名分别为第32位、29位、18位;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低2.54厘米。要是和平均身高为182.5的荷兰成年男性相比,这个差距就更大了。毋庸置疑,不论男性女性,高挑的身材更为人们所青睐,因此,身高―这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那么决定人的身高都有哪些因素,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长得更高,从而告别“低人一等”的尴尬情况呢?我们必须搞清楚矮小症的定义、原因及诊治等等问题。
一、什么是矮小症呢?
在临床上,诊断矮小症有严格的标准,即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负2个标准差(-2SD) 或第3百分位(P3),相当于将100个孩子由低到高排队,前3个属于矮小症,第4到第25名属于偏矮。具体数值请参见中国正常儿童身高标准曲线表。家长们也可以根据以下几种简单方法来粗略判断孩子是否属于矮小或偏矮:①个子长得慢,同一条裤子可以穿两三年都不显短,或者每年身高增长不到5厘米;②孩子始终比同班或同龄的小朋友矮半个头甚至一个头;③根据2~10 岁儿童平均身高公式:身高=年龄(岁)×7+70(厘米)计算,若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平均值5~10厘米,则有可能属于偏矮或矮小症。应及时带孩子去有儿童内分泌专科的医院就诊,做相应的检查,积极寻找导致孩子矮小的病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切莫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孩子到青春期会“蹿个儿”,或给孩子多补些“营养品”就会长高。甚至受“早长晚不长”、“父母个儿都高,孩子不会低”等观念的影响,导致错失治疗时机而遗憾终生。例如,很大一部家长认为孩子在13、14岁才猛长个儿,然而不幸的是,一部分孩子在这个年龄已不再长个子了,当然原因很多,如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内分泌疾病,究其根源是骨龄远远超过其实际年龄(即生活年龄,按日历计算的年龄),虽然年龄才13、14岁,有的甚至只有8、9岁骨骺就已经闭合了,身高的增长也就停止了。
二、决定孩子终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类。 其中,遗传因素约占60~70%,也就是说占多半人数的身高是由父母的身高决定的,对男孩来说,遗传靶身高(父母所给的身高)为父母平均身高加6.5厘米,女孩则为父母平均身高减6.5厘米,很显然这个公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后天因素包括营养、运动、睡眠、疾病等等。合理均衡的营养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长个是因为缺乏营养,进而让孩子服用各种保健品、营养品、补充微量元素等等,而实际上效果甚微甚至无效,事实上,营养过剩或肥胖的孩子,由于脂肪细胞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易使骨龄提前或骨骺早闭,导致成人终身高反而更低。其实,在饥荒年代,很多人连肚子都填不饱,更谈不上营养,但对多数人的身高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何况在当今时代,孩子的营养问题应该不是问题。由于生长激素在运动和深睡眠的时候分泌比较旺盛,所以运动和睡眠有助于长个。当然,疾病尤其是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身材矮小不容忽视,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粘多糖病、小于胎龄儿(即出生时的体重按胎龄计算不达标)等等。
三、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上所述,引起矮小的原因众多,因此,需要做相关的检查以明确其原因,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主要的辅助检查如下:
1. 骨龄测定 骨骼的发育是评估生物体发育情况非常好的一个客观指标,同时可以用于身高的预测,因此,骨龄测定是矮小症必做的一项检查。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安全,拍摄一次骨龄片所受到的X线照射量很小,约为4个毫拉得,相当于儿童在户外活动一周所受到的自然界X线照射量。
2. 常规检查 应常规进行血、尿检查;肝、肾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疑诊肾小管中毒者宜作血气及电解质分析;所有女孩及怀疑有染色体疾病的男孩均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3. 下丘脑、垂体影像学检查 矮身材儿童均应进行颅部的核磁共振(MRI)检查,以排除先天发育异常或肿瘤的可能性。
4.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 由于生长激素的分泌是呈脉冲式分泌,因此,只抽一次血测生长激素的水平很难判断生长激素是否缺乏,故对矮小儿童必须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其原理是用药物刺激后,在约2个小时的时间内,生长激素的分泌呈一个持续的高峰分泌,在这个时间段内,每半个小时抽血查一次生长激素,只要峰值大于10ng/ml,则提示无生长激素缺乏;为了尽可能排除假阴性结果,要求用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药物。同时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四、如何治疗?
1. 对因治疗 如肾小管酸中毒、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患儿在相关因素被消除后,其生长速率即见增加。
2. 生长激素治疗 自1985年美国FDA批准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以来,陆续核准的疾病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Prader-Willi综合征、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短肠综合征、Noonan综合征、Shox基因缺陷但不伴生长激素缺乏等。根据不同的情况,生长激素的用量不同,每晚睡前皮下注射1次(也可每周6次),常用注射部位为脐周、上臂外侧、大腿中部的外、前侧面。由于生长激素疗效好、安全性高,在临床已应用将近30年。尽管如此,仍可见如下副作用(但发生率很低):①甲状腺功能减低,较轻微,一般无任何症状,停药或减量好转,或可口服L-甲状腺素片纠正;②可致血糖稍升高,但不会引起糖尿病;③特发性良性颅内压升高。以上均在停药或减量后即好转,要求每用药3个月后随访一次,以监测其副作用及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