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疏肝和胃愈心悸
梁某,女,生1951年。2009年2月2日初诊。
主诉:心悸3个月余。
病史: 2008年10月开始心脏不好,血压、血糖偏高,曾在外院诊为冠心病,治疗效果不明显。
现症:心悸,每发于下午4点左右,左胁肋、胃脘胀满不适,隐隐作痛,嗳气频频,后背前胸作痛、发麻,素食,纳可,大便调,小便频,饮水则欲便,舌颤稍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疏肝和胃,益气宁心。以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党参10g,元胡1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0年2月9日。心悸尚在,已可忍耐,后背痛减轻,仍发麻,左胸仅深吸气作痛,胃脘胀满不适好转,口不干,小便频,舌稍红苔薄白,左边偏重,脉沉细。病症减轻,胃气见和,治以前法,上方进退。前方去干姜、黄连,加入甘松6g,黄柏10g,丹参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0年2月23日。病证进一步好转,心悸明显减轻,仅偶见,干活稍多后背痛做麻,胃脘左侧饥饿时作胀不痛,但程度减轻,头晕,睡眠不好,手颤,足下凉,舌质淡稍颤苔薄,脉左关滑。肝胃已和,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
处方:黄芪2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白芍15g,炒枣仁15个,远志10g,菖蒲10g,厚朴10g,甘松5g,黄柏10g,骨碎补10g,生龙牡各30g。14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心悸未作。
按语:心悸之病,病位在心,一般治疗多从心胆气虚、心脾两虚、肝肾亏虚、心阳不振,或水饮、痰阻、瘀血入手。《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高老师认为心胃息息相关,本例患者心悸,但左胁肋、胃脘胀满不适,隐隐作痛,嗳气频频,显系肝郁胃滞之征。治以疏肝和胃,调理气机,益气宁心,生脉安神,用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生脉散加减取效。本例从调理肝胃气机论治心病是其特色。
二、咳喘或需和胃通腑
刘某,女,61 岁。就诊日期:2009年12月1日。
主诉:咳喘气短2年余。
病史:2年前起出现频发咳嗽,活动时喘息气短,北京某医院胸部CT检查,诊为:肺间质纤维化,来中医治疗。现咳嗽夜间为重,少痰,动则喘促气短,胃脘胀满,食纳呆滞,口淡无味,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右关滑,左沉。
治法:清肺化痰,和胃通腑。以千金苇茎汤合平胃散加减。
处方:芦茅根各30g,桃杏仁各9g,冬瓜子15g,生苡米30g,僵蚕10g藿荷梗各10g,苍白术各10g,厚朴10g,陈皮10g,丹皮10g,白芍20g,火麻仁12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0年1月4日。服上药7剂,病情平稳,遂在外院求诊,服中药14剂后,症状加重,又来再诊。现仍咳嗽,无痰,夜眠欠安,纳呆,食后腹胀,恶心,口中酸,舌暗边黄稍厚,脉弦尺沉细。治以前法,去白芍、火麻仁,加焦三仙各10g、熟军3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0年1月18日。咳嗽有减,夜间1~2时、下午3时许阵发咳嗽,少痰,进食稍好,食后腹胀、恶心、口中酸消失,大便不干,日1次,但仍不畅,心烦急躁,舌稍红苔边黄稍厚,脉左弦右滑。胃气渐和,肺气失宣,痰热内蕴,肝侮腑滞。治以宣肺散邪,清热化痰,清肝通腑法。
处方:芦茅根各30g,冬瓜子15g,生苡米30g,桃杏仁各9g,僵蚕10g,牛子10g,薄荷6g,远志10g,丹皮10g,白芍15g,黛蛤散包3g,黄芪15g,酒军3g。7剂,水煎服,日1剂。
守法加减调治,病人症状控制满意,仍需长期辨证调理。
按语:肺间质纤维化的病人,咳嗽,动则喘促气短,医生多从气虚血瘀络阻论治。高老师认为,患者胃脘胀满,食纳呆滞,口淡无味,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右关滑,是痰热壅肺,胃呆肠滞之征,治以清肺化痰,和胃通腑为法,用千金苇茎汤合平胃散加减,和胃通腑,调理气机,三诊胃气渐和,而夜间1~2时、下午3时许阵发咳嗽,着眼肝侮肺逆腑滞,更以宣肺散邪,清热化痰,清肝通腑法治疗,正是高老师“治咳不忘调肝”观念的体现。
三、健脾疏肝通关格患者
魏某,男,70岁。2009年12月29日初诊。
主诉:左少腹胀痛反复发作30年。
病史:30年前出现腹部疼痛,呕吐、便闭,在外院诊为肠梗阻。病人无手术史,原因不明确,而反复发作,近3年来发作次数有所增加,尤其近1年来每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20~30小时,左少腹作痛,不能进食,大便不下,西医对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消化道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现病人腹部疼痛作凉,必须热熨后减轻,易汗出,不敢吃冷硬食物,大便调,舌暗红有齿痕中裂,舌苔黄,中部浊稍厚腻,脉弦细。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以六君子汤、理中汤、半夏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化裁。
处方:党参10g,苍白术各10g,茯苓15g,半夏9g,青陈皮各10g,干姜10g,黄连6g,黄芩10g,柴胡10g,白芍20g,元胡6g,焦槟榔6g,丹皮10g,莱菔子10g,生苡米15g,骨碎补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 2010年1月18日。服药期间好,腹部未痛,怕凉感减轻,纳可,饮食易消化食物,大便畅通,药后第1周大便日2次,第2周大便日1次,舌胖齿痕,舌颤,尖边稍红,苔黄,脉左弦右滑。证属脾胃虚寒,胃肠积滞,肝气不舒,仍以健脾和胃疏肝为法。党参10g,苍白术各10g,茯苓15g,半夏9g,陈皮10g,干姜10g,柴胡10g,白芍30g,枳实10g,黄芩10g,骨碎补10g,莱菔子10g,生苡米15g,焦槟榔6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0年3月1日。近日大便尚好,偶有1次左下腹不适,轻度腹痛,未呕吐,2日前大便困难,整个服药期间未见肠梗阻情况,饮食时容易汗出,舌胖齿痕苔黄浊,脉缓。治以前法。党参10g,苍白术各10g,茯苓15g,干姜10g,厚朴10g,青陈皮各10g,焦槟榔10g,白芍30g,黄芪15g,鸡内金9g,莱菔子15g,半夏9g,黄连6g,生苡米10g,川断10g,肉苁蓉15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10年3月15日。腹痛未作,食量增加,精神好,未见腹痛腹胀,舌尖齿痕,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小数。治以前法,兼以补肾。上方去黄连、川断,加骨碎补10g,熟地10g,肉苁蓉加至24g。随访半年,肠梗阻未发。
按语:本病前后治疗近4个月,病人腹痛未再发作,说明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法对肠梗阻有效。六君子汤、理中汤治疗腹痛关格,塞因塞用,病人脾胃虚寒,运脾化滞,脾气一转,升降功能恢复,积滞得下。高老师通调气机,注重肝脾功能,健脾、升陷、温中、和胃、通腑,柔肝、疏肝、清肝、暖肝。高老师调和肝脾用药:养血柔肝喜用当归、白芍、或加生地,少许川芎;疏肝喜用柴胡、枳壳、或加香附、薄荷、郁金;清肝多用丹皮、炒栀子;健脾喜用四君、六君之属;清胃火选黄连、生石膏;养胃阴喜用沙参、生地;和胃喜用藿荷梗、二陈;畅脾胃气机善用干姜、黄连对药辛开苦降及青陈皮理气,醒脾气稍加甘松、砂仁,消食惯选焦三仙、槟榔、下气除满爱选厚朴、莱菔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