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神医,只有神骗”。近来媒体热炒的“张悟本事件”,让人们对养生和食疗的科学性更加关注。回顾整个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反思呢?
健康知识仍有待普及
第一,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健康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家对健康问题更加关注。
第二,目前公众对医学与健康的知识相对来说仍十分缺乏。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治病、防病、养生的传统,这当然是好事,但有些老百姓总是希望不吃药、不看病就能治好自己的病,这也给一些伪科学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一些不良商家或个人正是抓住了病人们迫切希望恢复健康的心理,到处宣扬一些所谓的“秘方”、“验方”,这些说法蒙蔽性很强,往往是借助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与经验,增加其可信度。这样一来,如果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就很难区分其中的真伪。其实这些所谓的“养生”、“保健”内容,在专业的医生看来,都是毫无根据的伪科学。
第三,人们对养生的认识走入了误区。医学是非常严谨和规范的一门科学,对某一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医学上大多都有其对应的解释和处理办法,而且诊断和治疗必须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含糊。比如,某种药物治疗什么疾病,在使用中可能产生什么副作用,都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据作支持。但养生的范畴较为笼统和模糊,有很多鱼目混杂的内容充斥其中,使人难辨真伪。对许多养生的方法,正确与否并无明确的界定,尤其是对食疗而言,患者多吃一点或少吃一点,很难说清孰优孰劣。养生的一些方法,对健康可能会有一些帮助,对疾病的治疗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只靠养生治病,是不科学的。
伪科学为何能有生存空间?
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药品的准入和审批要求非常严格,某种药物的药效、药理机制、不良反应必须非常明确。而在我国,许多养生的产品都不是“国药准字”的药品,商家往往打着“保健食品”的旗号,但在宣传时却大谈治病的疗效、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带有很强的迷惑性,普通老百姓很容易上当受骗。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的承载有几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的特色。但目前有一些不法商家和别有用心的个人,冒用中医的牌子,打着“治病救人”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没有医学背景的老百姓很难加以区分。
如何判断伪科学?
像张悟本提出的“糖尿病、高血压都不用终身服药”,这种说法肯定是不科学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该理论才可能成立。比如,对新发的糖尿病病人,依靠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控制病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不必服用降糖药物。对这类糖尿病病人,依靠食疗的方法也许可以暂时控制病情,但决不能因此就认为,糖尿病不用服药就能治好。事实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体重降低,活动量增加,都可以使病情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对市场上销售的某些保健食品,以及商家或个人宣传的“偏方”、“秘方”、“验方”,只要是宣称“能够治疗糖尿病”,基本上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添加了某些西药成分,二是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使体重下降,使新发的糖尿病得到改善或好转。如果糖尿病病程已经很长,已经长期采用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这类病人必然离不开药物治疗。
面对众多的伪科学,哪些糖友更容易上当受骗呢?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一是对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缺乏认识;二是期望短期内能彻底根治糖尿病;三是过分迷信“养生”、“食疗”和某些所谓的“中医”、“中药”。
知识水平与糖尿病相关
在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刚刚开始有所改善时,收入较高的阶层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整体得到大幅度提升,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老百姓不再为吃饭发愁。这时,收入较高的阶层开始开始更关注健康,生活方式更加科学,他们普遍开始注重平衡膳食和增强体育锻炼,反而降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相反,低收入阶层对自己的健康关注得不够,更重要的是对健康知识了解得少,这类人群反而容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慢性疾病,也更容易出现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知识水平与健康状况密不可分,尤其是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健康知识的水平,将会直接影响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