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胰岛素的认识增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糖尿病病友接受。但是,有些人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这不仅与饮食控制不佳、运动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外,也与胰岛素注射的方法、部位、时间不正确而导致的胰岛素吸收不良有密切关系。
怎样才能让胰岛素吸收的更好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射部位的选择和保护:一般胰岛素注射选在皮肤较松弛的部位为宜,如腹部(脐周2~5cm以外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肌、大腿外侧肌、臀部等部位。
临床观察一些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朋友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有硬结或者肌肉萎缩,这往往是由于长时间在同一部位注射导致的,这样就会使每次注射的胰岛素不能够很好的吸收,也就是说注射人体吸收应用的胰岛素量要少于注射的量。
为了减少上述情况发生,保证胰岛素的正常吸收,每次胰岛素注射的部位要分开至少2cm距离,而不能在上次的注射部位再次注射,这样可以避免胰岛素吸收不良,也可减少因反复注射出现局部肌肉硬结、萎缩、炎症等现象。
注射部位的轮换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左右对称的部位注射,并且要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完,换成另外左右对称的部位。其次,同一注射区内注射点的轮换要有规律,以免混淆。
腹部注射时,可绕脐周画两个圆圈,一个半径5cm,一个半径8cm,将两个圆圈之间的部位等分为8个注射区,就在注射区内注射胰岛素,并每次按顺时针方向更换注射区。
上臂或大腿注射时,可沿注射部位划线,每条线上可注射4~7次,注射点之间距离在2cm以上。
第二,注意进针的深度和角度:胰岛素是采用皮下注射法,这样可以确保其稳定吸收。因此,怎样进针成了摆在糖尿病病友面前的问题。
首先,应掌握好进针的深度。如果针头插入过深到达肌肉层,会增加注射的疼痛感,而且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如果注射深度过浅,仅达到表皮层,又会导致胰岛素渗出,还可能带来疼痛或免疫反应。
其次,进针的角度也十分值得注意,不同患者进针的角度有所不同。偏瘦者和儿童应捏起皮肤,呈45度角进针;正常体重者、体重偏重的青少年和肥胖者的大腿部位应捏起皮肤,垂直进针;肥胖者的腹部可直接垂直进针。这样能够避免儿童和消瘦患者直接将胰岛素注射到肌肉层,导致胰岛素加速吸收,从而避免出现餐前低血糖或餐后高血糖。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注射的过程中不要改变针头的注射角度,以免造成肌肉、血管或结缔组织的损伤。
第三,注射后要有几秒的停留时间:很多人在注射完胰岛素将针头拔出时,发现针头上有残留的胰岛素液珠,这是因为注射后马上将针头拔出的缘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注射以后,使针头在皮下停留数秒,以保证注射的剂量完全进入皮下后再将针拔出,以免因为注射剂量的不准确,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