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男,44岁,肠胃不好。平时感觉很累、头晕,高速开车晕得更厉害,平时看移动的东西也晕一下,戴近视眼镜,眼睛看东西很累、反应慢。走路有时也感觉不稳、发飘。有时坐着也晕,用脑累时更明显。头转动有时也晕。 用过脑供血不足的药,效果不明显。
此为晕动病。
晕动症,即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就是一种在运动状态下出现的一种较典型的晕动症。
国人“晕动症”发生率较高,多数人(约占80%)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晕动反应。
本病的发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1、 人处于运动环境之中。常在乘车、航海、飞行和其他运行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发生。
2、 久视或直视过快移动的物体。
3、 空气不流通、过饱、过饥、睡眠不佳时往往是在运动状态下诱发或加重晕动症的主要因素。
4、 有慢性者,往往使症情发作较重。
主要临床表现:
1、 晕动症初显期:略感上腹不适、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2、 晕动症明显期:恶心顿作,口中渗水,泛泛欲吐,或直接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汗,冷气凉袭,旋即有眩晕。
3、 晕动症严重期:神情抑郁、口涎增水,绵延不绝,呕吐加重。甚至血压下降、呼吸深长而缓慢、眼球有细小震颤或明显。部分人因呕吐严重,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4、 晕动症渐解期:在经过约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在空气流通、运动减慢或运动停止后,则症状一般在运动状态停止或减速后较短的时间内缓解,此时便进入晕动渐缓期。晕动症几小时内消失或减轻。也有持续数天后才逐渐恢复,并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
5、 晕动症缓解期:症状经过晕动诱发后,大无大的运动状态下,病人与常人无异,无临床症状。但在重复运行或加速运动后,症状又可再度出现。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用以动诱发,以动适应,以动缓解、以动制动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本病的发作或使症状减轻。具体办法是,不断用小幅度运动方法诱发本病,反复重复,可使症状减轻,甚至不发病。历史上,不少军队士兵,为渡江、渡海作战,就是应用这种办法克服晕动症而渡江渡海作战的。
鉴别诊断:许多非晕动症,也可有眩晕、呕吐症状,要注意鉴别。主要有如下病种:
1、 内耳眩晕病;
2、 前庭神经炎
3、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4、 颈椎病
本病的机理:并非过分明了。中医认为,本病多为不耐运动,气血逆乱,风阳或风痰上扰,胃腑失和,升降失职、心神失宁所致。治疗应调和气血、平肝潜阳,和胃降逆,宁心安神。
晕动症预防与治疗:
这种疾病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但选择有效的方法或应用一些抗晕药,以及使用针灸、中药等,能够很好地缓解晕动痛苦。
1、以动制动法。此如前述。
2、 生姜制晕法: 方法有四:
(1) 生姜含嚼法:行驶途中将数片鲜姜片含在口中含吮或咀嚼法;
(2) 生姜闻吸法:行驶途中将数片鲜姜片拿在手里置于鼻孔处闻吸浓汁辛辣姜味;
(3) 生姜敷贴法:也可将姜片捣碎置于脐中,或直接接将姜片贴在肚脐、足心、掌心、印堂、胃俞等,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
(4) 生姜隔灸法:将鲜姜用针刺几个小眼,放在百会、印堂、内关、中脘、胃俞、足三里等处作隔姜灸。
3、橘皮吸汁法:
(1)乘车前半小时至1小时前,将新鲜桔皮捣烂,用棉签蘸其汁涂于鼻孔、鼻翼周围、印堂等处;
(2)或将其折挤,向鼻中喷射带橘子芳香味的油雾。可反复吸入,方便时不计其次,随进挤吸。
4、清凉刺激法:多用清凉的空气或含薄荷清凉味香之品涂抹头部为主的局部。
(1)让患者轻轻吹拂清凉清新流动空气;
(2)乘车途中,将风油精搽于内关、印堂、素s、太阳穴、风池等穴。亦可用半滴风油精兑凉开水慢慢吸吮,或滴两滴风油精于神阙、涌泉处,可用伤湿止痛膏敷盖。
5、食醋饮服法: 乘车前喝一杯加醋的温开水。
6、伤膏敷贴法: 乘车前取伤湿止痛膏贴于神阙、印堂、内关等。
7、按压内关法:按压内关穴 (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约二横指,二筋之间)。实验研究表明,内关穴等在减轻晕动、恶心方面有效。
8、按压他穴法:主要是按压合谷、中脘、膈俞、胃俞、足三里等。有很好的止晕作用。
9、针灸:在上述主要穴位针刺或艾灸,具有特别好的疗效。
10、闭目静卧法:宜闭目仰卧,避免较大幅度摇摆,力求环境安静,通风良好。
11、饮食调整法:进食低脂、淀粉类食物,并且不要进食有强烈刺激气味和味觉的食物。
12、抗晕用药法:必要时配用氢溴酸东莨菪硷、茶苯海明(晕海宁、乘晕宁)、盐酸倍他司汀(抗眩啶)、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氯丙嗪、地西泮(安定)等抗组胺制剂、止吐剂和镇静剂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