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张成才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泌尿科,北京100049)
中图分类号:R6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089(2007)03-0054-02
尿路刺激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尿不尽的感觉,是膀胱、尿道炎症的特征性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反复出现尿路刺激征的女性患者尿道口解剖学异常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报告如下: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泌尿外科张成才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年龄23~86岁,平均52岁。均表现为反复出现(每年大于5次)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所有患者均行尿常规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除外特异性感染。100例患者中尿道口检查阴性为28例(28.0%),尿道口检查异常为72例(72.0%),其中尿道口狭窄25例,发病年龄平均63岁;尿道肉阜23例,发病平均年龄65岁;处女膜伞9例,平均年龄33岁,尿道口袋状改变的占5例,平均年龄50岁;尿道口阴道口相距过近、融合的占9例,平均年龄33岁;尿道口肿物有3例,其中1例病理检查为尿道平滑肌瘤,1例为尖锐湿疣,尿道憩室1例,发病年龄26岁。
72例存在尿道口解剖学异常者:25例尿道口狭窄者行尿道扩张术;23例尿道肉阜者给予电灼术,配合雌激素治疗;9例处女膜伞者给予处女膜伞切除;9例尿道口阴道口过近、融合者给予外科手术纠正;3例尿道口肿物者,1例尿道憩室、1例尿道平滑肌瘤给予切除,经上述处理后观察6~12个月,尿路刺激征明显好转。
2. 讨论
从检查结果来看,反复出现的尿路刺激征多存在尿道口解剖学上的异常,其中部分为先天性原因,如:处女膜伞、尿道口袋状改变、部分尿道憩室等;部分为后天性出现,如:尿道口狭窄、尿道肉阜,部分尿道憩室、尿道肿物等。
2.1 尿道口狭窄
是指有些妇女尿道远端三分之一处的胶原组织相对狭窄,由于尿道口狭窄,排尿时尿液不能顺利排出,其近端渐形成局部膨大,尿内的细菌常随尿液反流入膀胱,造成尿路反复感染而久治不愈。尿道口相对狭窄的病人可每周扩张尿道一次,不但可扩大胶原纤维环,而且还能扩张尿道周围的括约肌,扩张后常能使狭窄得以缓解。如疗效不佳,则应考虑手术治疗。本组25例患者中行尿道扩张3~5次,术后尿频、尿急、尿痛消失17例(68.0%);症状明显缓解5例(20.0%);无效3例(12.0%)。
2.2 尿道肉阜
尿道肉阜是女性尿道口出现的肿瘤样组织,但并非真正的肿瘤。真正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与雌激素严重降低有关(本组23例平均发病年龄65岁,为绝经期后)。临床可用电灼术激光、微波、冷冻或雌激素治疗,多数患者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组23例患者给予电灼术配合雌激素治疗术后治愈者16例(71.4%);症状明显好转3例(14.3%);无效2例(9.5%);术后复发1例(4.8%)。
2.3 处女膜伞
处女膜伞型者遮盖部分尿道外口,影响分泌物排出,排尿时可形成尿道外口反流,导致反复感染。处女膜伞为一先天性疾病,早期并不一定出现症状。但当妇女进入婚期后,性生活和生育过程均可成为诱因,使发病增多。本病的治疗是切除尿道口处女膜伞。本组9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后治愈7例,好转、无效各1例。
2.4 尿道口阴道口距离过短
正常女性尿道与阴道口间距应大于5mm,若小于此距离,容易出现尿路感染。何恢绪等对372例正常女性尿-阴间距测量调查,发现尿-阴间距小于0.3cm者尿路综合征发生率较高。本病通过手术加大尿道阴道间距的治疗,疗效较好。本组9例给予手术治疗延长尿-阴间距大于5mm以上,术后治愈者6例;好转者2例;无效者1例。
2.5 除上述情况外,我们在尿道口检查中还发现尿道口肿物、尿道憩室。前者在临床较少见,一旦发现应行手术、放化疗治疗。尿道憩室有先天性和后天性2种。先天性多为中肾管未闭,与尿道相通造成的发育缺陷;后天性为腺体感染、扩张与尿道连通形成。尿道憩室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尤其是合并结石和(或)肿瘤的病人。本组中1例尿道憩室经尿道造影证实,憩室约1cm×0.8cm,给予手术切除并尿道修补术,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尿路刺激征。目前认为:经尿道切除术是女性尿道憩室的最佳治疗手段。
通过有尿路刺激征100例女性患者尿道口检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当患者有明显的尿路刺激征而无阳性实验室结果时,应注意鉴别有无尿道口解剖学的异常。单纯依靠药物治疗,不但难以收到满意疗效,而且不能根除病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