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冬春季到来,都会有许多年纪偏大的市民或者体弱的妇女出现相同的眼科症状:不时的流眼泪。如果有迎面吹来的冷风,则为迎风流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理现象是:泪腺分泌泪液,经由泪小点汇集到泪小管,经泪囊最终流入鼻腔。如果泪点位置异常、泪道狭窄或堵塞及泪道排泄功能不全都会导致流泪现象的出现。这其中,第一要确定这些生理通道是否有堵塞,我们可以通过泪道冲洗检查知道。如果有堵塞,那么首先解决堵塞的原因,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生理通道是通畅的,患者还有不时流泪的现象,就是冬春季常常出现的流泪症。
现代医学的解释是这样的:冬春季气温偏低,冷风侵袭,位于内眦部的上下泪小点由于温度的下降,导致泪小点收缩,泪液不能通过正常的泪小管,而流到脸上。
中医眼科的认识是:
首先,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容易出现症状呢?我们引经据典,根据《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认识,认为女性35岁,男性40岁,身体的机能开始下降。“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是身体机能减退后出现的“不足”现象。古代中医认为“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为肝虚风动则泪流,故迎风泪出”。而青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各方面的身体机能良好,故而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次,为什么冬春季容易出现?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大家看看水,本来是流动的、液态的,经过“寒主收引”的影响,变成凝固的、寒冷的、固态的冰。中西医认为冬春季都出现迎风流泪的现象,机制是相似的,只是认识方法上有所区别而已。
既然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如何缓解是大多数患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出现此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脏气血、肝肾的不足则导致流泪的出现。目前来说,现代医学对此种症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眼科对于这种功能不足的现象有很好的改善措施。
对于症状轻微的老年人,可增强体质,或作睛明穴的按摩,有助于改善流泪症状。
长期户外工作者,或经常骑车的老年人,可戴护目镜,减少寒风对眼部的刺激。
根据临床证型,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滋阴补肾片等口服。
对于长期症情不缓解,或每年复发的老年人,可到医院就诊,什么是未病先防?流泪症已经提示机体机能不足了。这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尝试中药汤剂治疗,不但对于改善症状,对于整个身体的调理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