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进
上世纪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概念(PLIF),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客观上削弱了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的方法(TLIF)。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LIF术式的不足,TLIF仅削弱腰椎单侧的后方结构,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尽管如此,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的一些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疗效。
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
1、腰椎滑脱症(Meyding I / II)
2、椎间盘源性腰痛
3、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伴腰痛
4、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塌陷导致椎间孔狭窄伴神经根致压。
5、假关节形成
6、椎板切除术后腰椎后凸。
7、腰椎畸形伴冠状面/矢状面失平衡。
相对反指征
1、多节段椎间盘累及(>3 节段)。
2、单节段椎间盘导致神经根致压,但无腰痛和节段不稳症状。
3、严重骨质疏松。
麻醉和体位
麻醉:全麻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如有条件可进行脊髓神经监护。
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应用四点Andrew架,或用胸垫、髂骨垫等,避免腹膜腔受压,同时恢复腰椎正常生理前凸。调整手术床的方向,便于术中的C臂透视。对于L4/5节段,手术床可与地面平行,而对于L5/S1节段,手术床与地面成20-30度角,以清晰显示目标椎间隙。
手术技术
1、减压
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骨赘,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2、椎间隙准备和椎间融合
在工作通道下,逐级放置椎间撑开器,切除软骨终板及大部纤维环和髓核,显露骨性终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上位神经根,避免损伤。完成椎间隙准备后,进行椎间植骨融合操作。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但同时又带来附加的手术创伤,造成取骨区并发症。作为替代手段,目前常用的选择是应用内置自体松质骨的椎间融合器(Cage),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国外学者应用椎间融合器结合重组骨形态蛋白-2(rBMP2)等,临床随访也获得良好疗效。融合器的材料也出现一些改进和革新。从最初的钛金属,弹性模量更接近骨组织的聚醚醚酮,到可降解的多聚体材料PL-DLA等。
在椎间融合的基础上,也可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实现360度融合。
3、经皮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
在C臂透视辅助下,选择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通常进针点位于横突根部和上关节突基底的连线交点。和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相比,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可更偏外,以获得更大的向内角度,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力。决定了进针点后,以Jamshidi针进行椎弓根穿刺,以正侧位透视纠正进针方向,理想的进针方向和深度是,在正位相上,Jamishdi针的针尖接近椎弓根投影的内侧缘时,侧位相上针尖正进入椎体。确认以上方向和深度后,放入椎弓根导针,以空心丝攻进行椎弓根的攻丝,应注意导针的位置,既要防止操作中导针退出,更要注意攻丝的过程中带入导针,如果穿透椎体前方,可能造成内脏和大血管的损伤。完成攻丝后拧入合适长度的椎弓根螺钉。重复以上步骤放置其余椎弓根螺钉。
根据不同品牌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具体操作步骤,放入固定棒,进行节段压缩,恢复腰椎前凸,最后完成固定。注意不要过度压缩,因为可能引起椎间孔狭窄,尤其在对侧未进行椎间孔减压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对侧椎间孔的狭窄,
有些作者主张先放置对侧椎弓根螺钉并撑开椎间隙后暂时固定,再进行同侧的减压和椎间融合操作。
逐层缝合切口,一般无需放置引流管。
术后处理
术后第一天下地活动,三天内出院休养。
临床疗效
一般而言,MIS-TLIF的疗效与常规TLIF手术相当,但在手术相关创伤、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以及康复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当然,MIS-TLIF也有学习曲线陡峭,放射线暴露等相关值得重视的特点。
Peng等比较MIS-TLIF和常规TLIF手术的两年随访结果,临床疗效相似,但MIS-TLIF术后早期疼痛较轻,住院时间短,早期康复,并发症较少。Dhall回顾性比较MIS-TLIF和开放TLIF的临床随访结果,临床结果相似,但开放组术中出血更多,住院时间更长。Selznick报道MIS-TLIF可成功应用于腰椎翻修病人,并不增加神经损伤和术中出血,但是硬膜撕裂的发生率增加。作者指出,MIS-TLIF用于腰椎翻修病人有很大的挑战性,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完成。我院131例连续MIS-TLIF病例随访显示, MIS-TLIF的临床疗效不低于开放TLIF手术;但在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和手术和治疗的相对费用来说,MIS-TLIF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腰椎峡部性滑脱和腰椎间盘源性腰痛,以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MIS-TLIF手术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结语
作为一个专项技术,有其自身规律。一是学习曲线陡峭。与传统TLIF手术相比,手术时间较长;对于经验不足的医生而言,减压不充分,硬膜撕裂,神经误伤以及椎弓根螺钉失位等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二是放射线暴露。MIS-TLIF术中定位和内固定植入,都有赖于影像学辅助,因而医生和病人的X线暴露时间长; 但是,正如Voyadzis指出,任何新技术的掌握,需要医生的时间、耐心和韧性付出。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微创脊柱专项技术培训和学习,探索计算机导航技术结合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可行性,以提高手术精确性,降低手术手术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