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逆反行为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发生的一种对抗心理和行为,常常在在家长和老师有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或方式时发生,如要求过高、过严时,或要求的内容上不切实际等。逆反的程度不一,可以表现为不理、不睬、不满、不听、不办等,严重的可以为对立、对抗、对干的逆反行为。
为什么青少年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呢?1、好奇心理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随着青少年对社会接触的扩大,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种种现象充满新鲜、好奇,总想去探讨、去判断。因此往往会提出与成人不同的看法、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或对抗的思维。2、独立意向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因素,随着青少年社会经验的增加,他们喜欢独立地去思考、分析问题,批判地去对待、接受问题,对某些论点会提出怀疑和争论。他们不喜欢盲目的服从,更不愿意强迫接受。3、成熟感和成人感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因素,随着青少年体格、智能、心理、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像成人一样独立自主,受人尊重,不喜欢自己还被看成是孩子。但往往父母对青少年总是不放心,总是用教育、教训或指责的口气或态度对待孩子,常常引起孩子的抗拒,导致逆反行为的发生。4、客观上消极因素也可以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如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夫妻经常吵架,单亲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老师教学态度冷漠,不一视同仁,课外作业太多;社会上不良风气,色情、暴力等等,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不满情绪和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逆反心理和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会分析、发现问题,开拓创新;他们会自主地去解决问题,会更快适应社会,负起更多的责任。但是,逆反心理和行为的消极面决不能忽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缺乏,意志不够坚强,分不清是非,虚荣心重,如果引导不好,容易被不良分子利用,学会好逸恶劳,不肯学习,吸烟酗酒,偷窃,赌博,色情暴力,电子游戏成瘾等等不良行为,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可能造成身心损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媒体报道,广东三乡胡女士的儿子才15岁,从小对儿子很宠爱。因不让他去上网玩游戏,就发脾气,还挥着拖把追打,吓得胡女士不敢回家;有一位许女士的孩子才11岁,是离异家庭,从小对儿子要求严格,谁知越教越不听话,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打人,一次连抽外婆七八个耳光。据有人统计,青少年打骂家长已不是个别现象,仅广州某心理科去年就有30多位家长遭受孩子的暴力伤害。这是作父母的悲哀,是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误,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