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膀胱输尿管反流概念
正常的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只允许尿液从输尿管进入膀胱,阻止尿液倒流。因某种原因使这种活瓣样功能受损时,尿液倒流入输尿管和肾,这种现象称??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lux,VUR)????。膀胱输尿管反流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是由于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活瓣作用不全;后者是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后尿道瓣膜症、神经原性膀胱等。
2、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病机制
①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正常解剖和抗反流机制
输尿管肌层是由螺旋形肌纤维构成,只有膀胱壁段的肌纤维是纵行,进入膀胱后肌纤维成扇形构成三角区肌肉的浅层,并向前延伸达精阜部的后尿道。当输尿管穿入膀胱壁时,由一纤维鞘(Waldeyer)包绕,此鞘在膀胱外固定在输尿管外膜上,下行附着在三角区的深层,输尿管位于中间,使能适应膀胱的充盈和空虚状态。穿过膀胱壁进入腔内的输尿管段,位于膀胱粘膜下,并开口于膀胱三角区。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单向活瓣作用,取决于膀胱粘膜下段输尿管长度和三角区肌层保持这个长度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逼尿肌对该段输尿管后壁足够的支撑作用。当膀胱内压上升时,粘膜下段输尿管被压迫而不产生反流,这种活瓣机制是被动的。也有主动的方面,如输尿管的蠕动能力和输尿管口的关闭能力,在防止反流中也起一部分作用。
②发生反流的原因
粘膜下段输尿管纵行肌纤维有缺陷,致使输尿管口外移,粘膜下段输尿管缩短,从而失去抗反流的能力。正常无反流时,输尿管粘膜下段长度与其直径的比例为5:1,而有反流时不足2:1。Lyon等认为输尿管口形态异常是发生反流的另一原因,有四种输尿管口形态,即火山口形、运动场形、马蹄形和高尔夫球洞形。除火山口形外,其他三型是不正常的反流性输尿管口形态。此外,输尿管口旁憩室、输尿管开口于膀胱憩室内、异位输尿管口、膀胱功能紊乱,均可影响抗反流机制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
3、膀胱输尿管反流分级
反流分级依靠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它所表现的输尿管扩张程度常比静脉尿路造影者严重。国际反流研究组将反流分为五度。
Ⅰ度:反流仅达下段输尿管;
Ⅱ度:反流至肾盂、肾盏,但无扩张;
Ⅲ度:输尿管轻度扩张和迂曲,肾盂轻度扩张和穹窿轻度变钝;
Ⅳ度:输尿管中度扩张和迂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但多数肾盏仍维持乳头形态;
Ⅴ度:输尿管严重扩张和迂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多数肾盏乳头形态消失。
4、膀胱输尿管反流与尿路感染、肾瘢痕等关系
反流使部分尿液在膀胱排空后仍滞留在尿路内,为细菌从膀胱上行到肾内提供了通路,因此反流常导致泌尿系感染。可表现为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症状,也可是无症状的慢性肾盂肾炎过程。肾瘢痕经常发生于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的小儿,其常发生在肾上极伴杵状扩张的肾盏。有肾瘢痕的小儿中,97%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因此目前广泛用“反流性肾病”一词描述这种异常。新瘢痕的发生总是在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的小儿,反流越严重,发生进行性瘢痕或新瘢痕的机会越高。肾瘢痕发生可以很快,也可在长时间之后出现。
5、膀胱输尿管反流对机体的影响
膀胱输尿管反流对肾功能的影响,与尿路部分性梗阻对肾脏的影响相似。反流时上尿路内压增加,肾单位远端先受其害,因此肾小管功能受损早于肾小球。无菌反流影响肾小管的浓缩能力,且持续时间较长。感染对肾小管浓缩能力的影响,在感染根除后6周内恢复;反流损害肾浓缩能力,在反流消失后改善。肾小球功能在有肾实质损害时受影响,并与肾实质损害的程度成正比。
有肾瘢痕的反流病人,在成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机会增高。
肾功能衰竭随反流和肾瘢痕而发生,主要发生在患双侧肾瘢痕伴高血压的病人。
6、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
早期症状多是泌尿系感染症状,如发热、尿液浑浊、脓尿等,重者可伴嗜睡、无力、厌食、恶心、呕吐及生长发育迟滞。大儿童尤以有肾瘢痕者可因高血压就诊。婴幼儿可有肾绞疼及肾区压疼,大儿童可明确指出在膀胱充盈或排尿时脊肋部或肾区疼痛,年长儿在并发急性肾盂肾炎时也有脊肋部疼痛和触痛。
7、常见影像学检查?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是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的重要手段。凡婴幼儿有一次尿路感染就应进行VCUG检查,其是确定诊断和反流分级的精确有效的方法,称之为金标准,并可重复使用。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须在感染消失后2-3周进行。
超声检查也很有意义,可测厚度和判断肾生长情况。肾盏变钝、输尿管扩张可能是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表现。
肾核素扫描(DMSA)可显示肾瘢痕情况,用于随诊病儿有无新瘢痕形成,比较手术前后的肾功能,并用于评价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
膀胱镜检查不作为常规检查,可在决定继续使用药物保守治疗之前,用来了解输尿管口的形态和位置、输尿管膀胱粘膜下段的长度、输尿管口旁憩室、输尿管是否开口于膀胱憩室内或异位输尿管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