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已成为目前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技术中骨隧道的定位与方向对重建韧带的功能与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目前主流的股骨隧道钻孔方法主要有改良经胫骨隧道技术(MTT)、经前内入口技术(AM)、由外向内技术(OI)三种,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三种钻孔方法制作的股骨隧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其对手术操作和术后疗效的影响。
我们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间62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为研究样本,移植物均为自体N绳肌腱,使用的移植物固定方法为:股骨端Endo-button ,胫骨端Intro-fix。该62例手术中,股骨隧道钻孔方法MTT技术22例,AM技术20例,OI技术20例。本次研究考量的主要参数为术中测量股骨隧道长度以及术后三维CT测量冠状面股骨隧道与后髁切线成角,股骨隧道内口到下方软骨面距离,股骨隧道内口到后壁距离。最终通过测量MTT技术、AM技术和OI技术的股骨骨道平均长度分别为 42.5mm, 34.6mm,36.8 mm (P.039). 与后髁切线的冠状面成角为 55.30°, 46.2°,51.2°(P>0.05), 股骨隧道内口到下方软骨面的平均距离 4.2mm, 3.6 mm, 3.4mm(P>0.05),股骨隧道内口到后壁的平均距离3.5mm, 2.7mm, 3.1mm(P>0.05)以往研究表明,AM技术被认为是解剖重建所必须的,AM 技术重建ACL后,Lachman、前抽屉、轴移试验的稳定性均优于TT技术;常规的经胫骨技术难以定位到股骨足迹的中心点并且还有胫骨前壁骨折和Introfix螺钉突入关节的风险。通过本次实验测量发现,相比TT技术, AM和OI技术的股骨隧道内口更多覆盖ACL足迹。那我们为何还要推广MTT技术呢?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AM技术需要过屈膝关节,并不适用于肥胖、膝关节僵硬等关节屈曲受限的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视野,体位多受影响;OI技术的应用需要特殊器械,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前两项技术的操作步骤均较TT技术繁琐,MTT技术经过改良,能够满足单束解剖重建。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良经胫骨隧道技术(MTT)也可以达到解剖重建,相比传统胫骨隧道技术50%的股骨前交叉止点足印区覆盖,MTT技术现在已可达到80%的足印区覆盖。
总结我们本次的手术技术研究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三种技术在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钻孔中的内口定位无明显差异,改良后的经胫骨隧道技术能够覆盖到前交叉韧带股骨侧的解剖止点,且能够取得相对更长的股骨隧道;2.MTT技术对胫骨隧道要求高,且在应Introfix固定时有骨道前壁骨折和螺钉过长突入关节内的风险,但经过一定的训练,仍是可重复性较强的技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三种方法:AM, OI, MTT法在汪滋民教授的运动损伤治疗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每种方法都各有所长,但又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骨道位置的解剖定位,移植物的强度与可靠固定。我们不迷信任何一种方法,但只要能为我所用,任何一种方法我们都会尝试并把我们的经验如实的告诉大家。事实证明,MTT法相比其他两种方法更简练,手术效果也同样可靠。但AM法和OI法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必须掌握的,有时MTT法无法达到满意的隧道定位时,可以随时改用这两种方法,灵活机动。战场上讲究随机应变,正面进攻不行就迂回,手术亦是如此。一点感悟与同道们共勉。本文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矫形外科大会国际会场做口头发言,引发国外学者广泛兴趣与热烈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