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公认是目前现代医学中最难治疗而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一种常见疾病。深静脉血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妇科、外科手术后、产褥期、肥胖、卧床、感染、长途飞行等状况。置换人工关节后警惕静脉血栓。
今年69岁的荀女士,因患重度骨性关节炎准备在某医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因同时患有高血压病,术前医生告知她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大,对此荀女士及家人对医生的告知感到很疑惑:“啥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对身体有多大危害呢?”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在肢体的表现,人工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流减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因置换后疼痛,以及为预防脱位的发生而不得不使肢体处于被动体位等原因,丧失了肌肉的舒缩动作,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使血流减慢,血液停滞并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创伤以及术中肢体长时间被扭曲,反复脱位、复位等导致对肢体血管的牵拉可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淤滞;术前的禁食水,术中、术后失血、失液等均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外,手术麻醉、输血、术中驱止血带的应用、人工关节骨水泥热聚合反应以及电刀的应用等,也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人工关节置换后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该怎么预防和治疗?
温教授接着说:“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主要分为机械方式(包括弹力袜、足底泵等)和药物方式,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令、低分子肝素等。溶栓药物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血管外科的手术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导管直接溶栓、球囊导管扩张和支架置入等血管腔内介入技术。”
急性肺栓塞也是高危病:
王女士说起离世的弟弟一直很伤心,她说:“我弟弟去年因外伤导致右侧肱骨骨折,在某医院行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中突然死亡,医院给的答复是急性肺栓塞。当时我们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但尸检结果是股静脉和肺动脉同时发现血栓,医学鉴定同意医院的诊断,但是这个裁判结果正确吗?”
温教授在看完临床和尸检病理后说:“下肢深静脉血栓多数继发与人工关节置换或者髋部骨折之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某些遗传缺陷有关,它的形成有偶然性,但是其中也有必然性,只是目前没有完全发现。”
肺血栓栓塞症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即通常所称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肺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动脉导致的急性高危的疾病。急性肺栓塞会导致病人迅速死亡,这多数是体积较大的血栓迅速阻塞肺动脉所致;而某些非致死血栓由于体积小而仅仅阻塞肺段血管以下,患者只表现为胸闷和发热,不会导致死亡。最后温教授表示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坐飞机小心“经济仓综合征”:
骨科手术的病人、妇科、外科手术后等病人需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干扰,而长途飞行也要注意深静脉血栓,这让去年乘飞机去欧洲出差的张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飞行转机有十几个小时,我一直坐着。下飞机时,左侧小腿就肿的厉害,严重疼痛,休息很长时间才恢复,回国后有人告诉我,这是“经济仓综合征”,即下肢深静脉血栓。”
为什么长时间坐飞机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温教授解释:周围型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小腿后侧疼痛,沉重或紧张,肌肉有压痛,足和踝关节周围轻度肿胀等。中央型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疼痛,有的为全下肢疼痛,呈弥漫性、凹陷性水肿,股三角区疼痛明显,可触及一条结状硬物,患肢肿胀、压痛,肤色较正常为深,患肢出现潮红、暗红、青紫改变。患侧皮温明显高于对侧 ;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全身表现低热、乏力,心率稍快。长时间飞行后产生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静脉血液瘀滞,如果以前就有血管的粥样硬化或者静脉瓣功能不全,就会发生“经济仓综合征”。
但是深静脉血栓会有后遗症吗?
温教授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后,在急性期,随着血栓繁衍进展,静脉阻塞进一步加重,由股白肿进展至股青肿,引起肢体静脉性坏疽。在慢性期,静脉腔内的血栓经历与静脉内腔面粘连、收缩、新生血管形成及自身纤溶的过程,病患静脉发生“阻塞一部分再通一完全再通”的改变,最终因近端静脉阻塞和(或)远端静脉瓣膜功能损毁,引起慢性下肢静脉高压,即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肢的慢性肿和浅静脉曲张。有国外学者的统计资料发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为20%~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