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为一豌豆状腺体,位于大脑底部一个骨性结构内(蝶鞍)。蝶鞍保护垂体,但仅为垂体留下很小的扩展空间。垂体可产生多种激素,每种激素可影响机体的某个特殊部位(靶器官),即垂体调控着大多数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垂体瘤是指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的肿瘤,其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并无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误诊,增加病残率和致死率。因此,拥有一双“慧眼”,早期识别垂体瘤很重要。
1、误诊为眼科疾病
垂体瘤增大后常向上扩展、压迫传递视觉信号的那部分大脑,导致视神经传导阻滞和供血障碍,从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双眼偏盲。肿瘤向侧方发展也可影响海绵窦,压迫第3神经引起睑下垂,影响视路而引起的视神经改变,最终造成视神经萎缩。垂体瘤患者早期常因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就诊于眼科,此类症状易与青光眼,球后视神经炎,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相混淆,因此极易误诊。
不过垂体瘤对视功能的影响早期是可逆的,一旦解除肿瘤的压迫,恢复视神经纤维的供血,视力即可恢复,但晚期则会因视神经纤维发生萎缩变性而无法改善视功能,因此避免误诊,早期诊断就尤为重要。对于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就诊于眼科而疑为眼科疾病或经眼科常规治疗无效,又无明确原因可解释的患者,必要时应考虑做头颅MRI检查以排除垂体瘤。
2、误诊为妇科、男科疾病
垂体是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种,分别是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和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等;垂体瘤一方面可因其增大的体积导致瘤体外正常组织受压萎缩,引起垂体促激素分泌不足和相应周围靶腺体萎缩,另一方面肿瘤组织本身也可能分泌过多的激素而出现相应的功能亢进症。
PRL瘤是垂体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20~40岁,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RL瘤异常分泌PRL,高PRL血症可通过一系列过程抑制排卵或缩短黄体期,引起不育,月经量减少,溢乳,甚至有的以原发性闭经为表现。妊娠可促使PRL瘤生长,故部分PRL瘤患者在妊娠后才能诊断。在男性高PRL血症可使阴茎不能勃起,表现为性欲减退和(或)阳痿。由此可见,PRL瘤早期极易被误诊为月经失调(女性)、阳痿(男性)。对于一时难以确诊的患者应进行追踪、随诊,以便尽快确诊并得到有效治疗,若根据临床症状怀疑垂体瘤的患者,可行内分泌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除上述两类临床最常见的误诊症状外,仍有一些更不典型的症状值得医患人员警惕。
近年不断有报道发现并在临床发现垂体瘤可引起精神症状、癫痫、嗅觉障碍等。患者多在发病前有激越,且呈间断发作性,缓解期完好,精神障碍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部分患者可有妄想、行为怪异等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一旦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与月经有密切关系应高度警惕垂体瘤的可能。
垂体瘤中有一部分为无分泌功能腺瘤,它可通过影响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导致疲劳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嗜睡、低血糖、低钠血症等。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减退,特异性症状不突出,容易被非专科医师误诊为其他疾病。老年患者中无功能腺瘤较常见,约占垂体瘤患者的半数以上。因此对中老年人群,应重视无功能腺瘤所表现出的类似于冠心病等病症的症状。
成人脑垂体瘤导致脑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使机体结缔组织产生改变,骨和软骨过度增生,关节囊增生,滑液增多,关节腔增大,皮肤粗糙,手足增大,唇厚手大。还有患者会出现与类风湿关节炎及骨关节炎相似的症状,若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不详细,是极易延误诊断的。
对垂体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延迟所做得相关分析报告发现,首诊于眼科和妇产科的病人,平均诊断延迟时间长达1 年以上,且妇产科和内科首诊正确率甚低。首诊于男性科和中医科者首诊准确率均为零,但病人量少,无明确意义。因此,提高非专科的检准率对减少垂体瘤的误诊至关重要。
近年来,垂体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引起的眼部症状、内分泌失调症状以及精神症状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日益被人们重视。降低垂体瘤的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效率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医务人员要提高个人诊疗水平,另一方面,患者本人也要重视自身出现的一些异常表现提早就诊,只有医患结合才能将垂体瘤扼杀在萌芽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