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肩关节不稳定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也最不稳定的关节,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周 围软组织、特别是肩袖的完整性。因此,手术中不但要将假体安放在合适位置, 更重要的是要维持肩周软组织的平衡,否则将会发生症状性肩关节半脱位或全 脱位以及肩峰下动力性撞击征。据报告,术后不稳定的发生率为0%~22%,占所有全肩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38%。术中可行前抽屉试验和外展外旋患肩检 查前方稳定性,行后抽屉试验和前屈内旋患肩检查后方稳定性,Sulcus试验检 查下方稳定性。1.前方不稳定 以下因素与前方不稳定有关:肩盂和肱骨假体的后倾角度之和小于350- 450,三角肌前部功能障碍,肩胛下肌撕裂,后方关节囊过紧。由于三角肌前部功能障碍会引起难以纠正的显著性不稳,故手术中应竭力 避免损伤三角肌。预防措施是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时不要切断三角肌起点,显 露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腋神经的位置,避免发生损伤。临床上,除非合并肩袖撕裂或喙肩弓损伤,单纯的假体后倾不足并不能导致明显的不稳,而单纯肩胛下肌断裂即会产生术后患肩前方不稳定。术者手术技术不佳、软组织质量差、假体型号过大、术后理疗不当被认为与此相关。此外,肱骨假体偏心距(offset)也与肩胛下肌的功能与完整性有关,使用肩盂假体厚垫或大型号的肱骨假体会增大偏置距,增加肩胛下肌缝合后的张力,并可导致肩峰下结构性撞击征。后方关节囊过紧是引起前方不稳定的另一原因,内旋患肩时会迫使肱骨头前移。因此,术中做后抽屉试验时,若肱骨头假体在肩盂上的滑动距离小于其直径的l/2,应考虑松解后方关节囊。2.后方不稳定 后方不稳定最常见的原因是假体过度后倾。对慢性骨关节炎患者,外旋受限、腋位x线片提示肱骨头半脱位,则表明后方肩盂有偏心性磨损。术前行双侧肩关节CT扫描能更清楚地显示磨损程度,有助于术者正确定位肩盂的中心和锉磨方向。较小的肩盂后方缺损可通过锉低前方肩盂或缩小肱骨假体后倾角度来纠正,较大的缺损则需要选用较大的假体或植骨来填补。陈旧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常继发肩关节前方软组织挛缩和后关节囊松弛,从而导致后方不稳。因此,对此类患者软组织平衡的目标是:外旋达到400,中立位时肱骨头假体在肩盂上的滑动距离不超过其直径的1/2。松解前方软组织至与后方结构平衡后,选用大号假体使旋转中心外移可保证肩关节稳定性。适当地减少肱骨假体后倾,既使肱骨头偏离了脱位方向,又使假体内旋时偏置距增大,从而紧张后关节囊,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若完成上述操作后仍然存在后方不稳,可行后方关节囊紧缩术。3.下方不稳定 肱骨假体放置位置过低会引起三角肌和肩袖松弛,继而导致肩关节下方不 稳定和继发性撞击征。正常的肩关节,肱骨头可向下移动的距离是肩盂高度的一半。由于肱骨假体被安置于髓腔内,其下移距离也不应超过这一范围,否则不能维持正常的组织张力。
Ⅱ、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的发生率为1%―14%,占全肩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 第二位。术后肱骨头假体不断上移提示冈上肌变薄、肩袖断裂或强大的三角肌和力弱的肩袖间力耦失衡。对于大多数术后有慢性肩袖损伤症状的患者,可进行严密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热敷,加强三角肌、肩袖和肩胛带肌的锻炼常有效。只有当患者症状显著、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或术后发生急性外伤时才考 虑手术治疗。
术中避免损伤肩袖的方法是:直视下使用骨刀行肱骨头截骨术(至少对肱骨头后方部分);同时避免截骨过低或靠外(损伤上方肩袖),或肱骨头后倾过大时截骨(损伤后方肩袖)。若出现肩袖撕裂,应尽可能修补,术前存在撞击征表现时应同时行肩峰成形术,根据术中修补的情况决定康复进程。
Ⅲ、肩盂假体松动
Cofield等报告全肩关节置换术后10年,翻修率约11%,而其中肩盂假体松动是主要原因;Torchia等报告Neer型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12.2年,肩盂松动率是5.6%。
与假体贴合的肩盂骨床能更好地传导假体所承受的负荷,从而减少异常应力导致的假体磨损或松动。沿肩盂解剖轴线使用带中置芯的球面锉能减少刮除软骨后手动锉磨造成的反复调试和骨床歪斜,并改善肩盂的倾斜度。
肩盂假体周围的透亮带与骨质疏松和骨床止血不佳有关,使用现代骨水泥 技术,38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超过50%骨水泥―假体界面的透亮带。脉冲式冲洗、使用蘸有凝血酶的纱布或海棉彻底止血和置入假体后维持加压是其技术要点。
Ⅳ、术中骨折
术中骨折,主要是肋骨骨折,约占所有并发症的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发生率要高一些。仔细显露和精确的假体置入技术是减少术中骨折的关键。术中强力外旋上臂使肱骨头脱位易引起肱骨干螺旋形骨折,所以在脱位前必须彻底松解关节前方软组织,并在肱骨颈处使用骨钩(bone hook) 协助脱位。外旋肩关节时,肱骨头后方的骨赘抵在肩盂上也会防碍脱位;内旋 位插入鞋拔拉钩(shoe horn)有助于切除骨赘,同时降低后关节囊的张力,利于 牵拉肱骨头以显露肩盂。
避免肩盂骨折的方法主要是正确定位肩盂的轴线,这在由于偏心磨损致肩 盂变形的骨关节炎患者中尤为重要:在正常的肩盂上,轴线通过肩盂中心并与 关节面垂直,此中心点即在肩胛颈水平肩胛骨上下脚(crura)连线的中点,由于 它不受骨关节炎的影响,且前关节囊松解后易于触及,所以可作为术中定位的 参考标志。
Ⅴ、术后活动范围受限
肩关节置换术后应达到以下活动范围:上举140。~160。,上臂中立位外旋 40。~60。,外展90。位、内旋70。,并可极度后伸。术后活动范围受限往往由于软组织松解不够或关节过度充填。
手术时可通过松解软组织增加活动范围:肩胛下肌和前方关节囊冠状面“Z”字成形术有助于改善上臂中立位外旋;松解后下方关节囊可改善上举和上举位旋转;松解喙肱韧带有助于增加前屈、后伸和外旋;松解后方关节囊可改善内旋、内收和上举;在上述方法不见效时甚至可以松解胸大肌以增加外旋角度。
关节过度充填一方面是因为假体型号偏大,另―方面可能是假体的位置不 当所致。要重建正常肱骨头高度,肱骨假体应比大结节高约5mm,因此肱骨截骨面应紧贴冈上肌的止点内面,否则假体位置会偏高,使关节囊过度紧张而限制上举,并引起肱骨头周围肩袖肌腱在喙肩弓下发生频繁撞击。此外,假体在髓腔内必须处于中立位。假体击入过深或截骨不当都会导致假体内翻,当前臂悬垂于身体―侧时,肩关节被不协调填充并使得大结节异常突起,导致肩袖松弛、盂肱关节不稳定和动力性撞击征,影响肩关节功能。
Ⅵ、神经损伤 :
肩关节置换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低,Lynch等回顾了417例全肩关节置换术患者,共有18例发生神经损伤,其中13例为臂丛损伤。作者认为切口(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过长、使用氨甲喋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发生损伤的危险因素。他认为术中显露时,上臂处于外展90。位或外旋和后伸位会牵拉臂丛造成神经损伤。当然,避免神经损伤的前提是熟悉肩关节解剖关系:腋神经在肩胛下肌下缘穿入四边孔,肱骨外旋可增加肩胛下肌离断处与腋神经的距离,利于保护腋神经;肌皮神经可在距喙突根部5cm内进入喙肱肌,切断喙突后须避免过长游离联合肌腱。
Ⅶ、其他
异位骨化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4%和0.8%,其预防措施与其他关节置换术相同;肩盂磨损和中心性移位是肱骨头置换术特有的并发症,行全肩关节翻修术即可消除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