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医生常常会用到一类药,名字叫做“免疫抑制剂”。顾名思义,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那究竟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降低免疫力?免疫力不是高才好吗?免疫抑制剂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副作用?以上种种的疑问,现在就让我来一一为大家解答。
正常情况下,身体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在平衡状态。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免疫力过强会造成机体损伤,免疫力太弱则容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而风湿免疫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往往是被异常激活,就是免疫力过强。免疫功能激活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就会产生免疫炎症反应,使到身体的组织、器官发炎受损。最常受损伤的器官是关节、皮肤、肾脏等,所以很多风湿免疫病病人都会表现为关节痛、皮疹红斑、小便异常等症状。为了控制过激的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减轻器官损伤,我们需要用到免疫抑制剂。
当看到免疫抑制剂的药物说明书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免疫抑制剂是适用于肿瘤治疗的。病人就会产生很多疑虑,免疫抑制剂就等于抗肿瘤药物吗?我又不是肿瘤,为什么要用抗肿瘤药物?使用这些药物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吗?的确,肿瘤的病人也需要用到免疫抑制剂。因为肿瘤病人身体里面有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和风湿免疫病病人身体里面的免疫细胞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不受控制的胡乱生长。肿瘤病人需要用到免疫抑制剂来控制肿瘤细胞生长。但是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相比更加难被清除,因此在抗肿瘤治疗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往往会很大。而在风湿免疫病中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用量偏小,所以副作用的发生率也偏低,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免疫抑制剂不等同于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剂量小的时候是抗风湿药,剂量大的时候才是抗肿瘤药。
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每一种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都不一样,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能够抑制免疫细胞,减少炎症因子。专科医生会根据每种药物的特性,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免疫抑制剂。
甾体类消炎药是临床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激素”的作用广泛,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过敏、免疫抑制的作用。它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各种免疫细胞。临床上对于那些免疫反应很强、炎症很严重的患者,使用激素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也可能存在广泛的副作用。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身体发胖、消化道溃疡等,是激素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往往出现在长时间、大量使用激素的患者身上。所以专科医生使用激素时,会密切观察病情,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及时开始减少或者停用激素。同时,医生在用药期间常常会配合补钙、护胃等治疗,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副作用。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免疫抑制剂,它们可以定义为慢作用免疫抑制剂。它们是通过干扰DNA、RNA的合成,从而阻止免疫细胞的胡乱生长。而羟氯喹除了可以干扰免疫细胞合成,它还可以限制免疫细胞的活动,使到免疫反应局限。它们可以有效降低各种风湿抗体,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起到“治本”的作用,因此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中。但因为它们只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合成,对于已经激活的免疫细胞作用较弱。临床上一般在服药2至3个月后,待原有激活的免疫细胞自然代谢后,临床症状才会开始改善,所以它们被称为慢作用的免疫抑制剂。因此临床使用中,医生通常会在用药早期加用其他消炎止痛药物或激素加强控制症状。医生也常常会同时联合应用慢作用药中的2至3种,增强疗效。
还有一类免疫抑制剂,它们的作用较强,一般用于病情较重,或者已经出现器官损伤的病人中。代表药物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这类免疫抑制剂可以直接杀伤免疫细胞,免疫抑制更强、更快。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同样很大,使用期间易合并感染、肝肾毒性、性腺抑制。因此使用这类药物期间,医生会要求患者复诊更加频繁,以便及时调整药物。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陆续应用于临床,它们通常是作用在某一个关键的细胞因子,或作用这某一条关键的炎症通路。每一种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都不尽相同。而风湿免疫科专科医师是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专家,他们熟知每种免疫抑制药物的特性,会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大家不要因为畏惧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而放弃治疗。只要在风湿免疫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我们一定能够安全、无毒地把风湿免疫病治好。
相关文章